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秦輝:為什麼人們厭惡帝制?

http://www.CRNTT.com   2011-08-29 18:11:48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秦輝
  中評社北京8月29日訊/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中國在歷史上社會危機不爆發則已,一爆發就那麼慘烈呢?“真正侵蝕王朝肌體、造成王朝衰敗的,其實正是淩駕於社會之上、充當社會調節力量的‘封建’帝王和地方各級官員”。《財經》日前登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秦輝的文章“為什麼人們厭惡帝制?”: 

  大災難的形成機制

  與那些“封建”文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以後中國歷史的明顯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時,“秦制”不像“封建”那樣領主林立多內耗,因而可以多次取得“大國崛起”的成就。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說“鴉片戰爭前中國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今天流傳甚廣,我以為難以置信。但至少在明初以前,即馬可.波羅和鄭和的時代,中國的王朝盛世要比當時的歐洲繁榮許多,則應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歷史的一大特點是始終無法擺脫“治亂循環”,即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且中國秦以後歷代王朝的壽命不但比“封建”時代的周“王朝”和歐洲、日本的宗主王系(不是dynasty)短很多,其“改朝換代”的巨大破壞性更幾乎是人類歷史上獨有的。

   古代沒有精確統計,惟一能反映國家興亡、社會榮衰的指標就是人口的增減,而歷史上中國人口的大起大落,可以說是任何別的民族都沒有的。固然,人口(在農業時代基本也就是經濟)的升降並非傳統中國獨有。羅馬帝國極盛時人口據說達到一億,帝國崩潰後原領土上的居民估計還有七千多萬。在整個中世紀“封建”時代,歐洲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是有起有伏、時進時退。但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瘟疫與氣候,而不是政治與戰爭。六七世紀之交與14世紀的兩次黑死病大流行,都造成嚴重的人口下降,涉及的人口少則有說減少四分之一,多則說減了三分之一,並由於生產破壞引發了社會失序和動亂。但這兩次大衰退與“改朝換代”和政治變故並沒有什麼關係:那里的“盛世”並無秦皇漢武,“末世”亦無漢獻唐昭。黑死病之災後,又有以三十年戰爭為穀底的16-17世紀危機,據說使戰爭波及地區的人口損失三分之一。根據如今學者的研究,這次危機是“小冰河期”宏觀氣候異常導致的。

  而所有這幾次“封建”歐洲史上的大難,都與“改朝換代”無關。近幾十年,歐洲中世紀史學界關於中世紀危機原因的爭論主要發生在強調“人口周期率”的“必然論”觀點和強調瘟疫與氣候災變的“偶然”論觀點之間。前者受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發,認為危機的根源是周期性的人口過剩,瘟疫只是過剩嚴重後人口下降必然性的一種表現形式。“瘟疫是中世紀舊大陸人口數量增加和活動的擴張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有害副產品之一”,“即使沒有黑死病,人口下降的情況仍會發生”。而後者則認為黑死病的流行是“外源”的,它與氣候變遷一樣,屬於偶然性災變,與歐洲社會上的人口“過剩”與否沒有什麼關係,正如後來的工業革命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因為煤和鐵恰巧同時富集於英格蘭一樣。

  歷史上兩次黑死病大流行,造成歐洲人口嚴重下降,但這仍然無法與中國“改朝換代”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性相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