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府權力過大是中國經濟的最大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1-10-26 08:14:34  


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成為熱門話題
  中評社北京10月26日電訊/最近,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又開始成為各界的熱門話題。國際財經時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馬光遠文章表示,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對中國改革開放33年的歷史進行回顧和總結,並為未來的改革尋找新的共識和突破口,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對於中國模式,學界支持和反對的力量一直都很強大,長期以來互相難以說服對方。這種“思想僵局”持續的關鍵是雙方都沒有找對切入點,即不是從政府和企業的作用作為切入點,而只是簡單的拷貝“華盛頓共識”或者否定的邏輯,這樣非此即彼的思路只會得出荒謬的結論。

  文章稱,考察“中國模式”的最佳切入點是市場經濟的最基本元素公司在中國經濟社會中的興衰變遷。改革開放33年的歷史,事實上就是一部公司不斷獲得生存空間,與政府爭奪權力邊界,在市場經濟的廢墟上爆發力量和驚人生命力的歷史。從人類整個經濟史的長河看,公司、市場、金融交易所和互聯網的確是迄今為止人類最重要的四大發明,他們的共同特質是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遊戲規則,決定了全球經濟權力版圖的更替。通過考察公司興衰的邏輯解釋中國30多年的經濟崛起和制度變遷,並對所謂的中國模式方方面面進行探討,一些由此引發的關於中國改革未來的爭論有望找到結合點和共識。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就社會組織的地位而言,並沒有獨立的企業,國有企業作為政府政策的附庸而存在,是另一種形式存在的政府,承擔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功能。從中國改革的路徑看,農村改革以承包製作為切入點,解決吃飯問題,而城市改革將國有企業作為切入點,解決一個社會的活力和經濟的主導權問題,而城市改革的主體無疑是企業角色在社會中的轉型。在1978年,中國企業的數量不過幾十萬家,而到今天,中國企業的總數量已經超過了1千多萬,1978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進入全球500強,而到今天,中國進入《財富》500強的企業已經有61家,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特別是以鄉鎮企業為起始點的民營企業的異軍突起,更是成為中國改革最意想不到的突破。從中國經濟增長的規律看,政府在微觀經濟領域的收縮,釋放了經濟活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的動力。在國有企業改革障礙重重的情況下,中國選擇的增量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道路,事實上也抑制了政府在微觀領域的幹預力量。就此而言,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可以概括為一部不斷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和限制政府幹預的歷史,一方面,通過改革國有企業,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另一方面,通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構築了新型的政企之間的權力邊界,培育了一個能夠和政府抗衡的市場主體。

  站在中國改革的視角,擴大國企的自主權,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無疑是在強大的政府之外,培育一個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經濟體,代替政府的全能的職能,這個路徑,已經成為中國改革的基本共識之一。在兩個世紀之前,美國費城的制憲代表們已經真切地意識到,最初由私人企業組成的經濟體系,對國家強大和民主政治體制的保護是一種必要的先決條件,歷史學家阿瑟.斯萊辛格也認為,沒有私人財產,民主是不可能的,而擁有大量強大的私人部門的國家,一般都趨向於向國民提供更大範圍的經濟和個人自由。事實證明,正是由於國家的讓利,使得民營企業擺脫了發展的桎梏,創造了人類經濟轉型史上的奇跡。從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看,儘管2003年以來“國進民退”的趨勢明顯,但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言,非國有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然高達60%以上,成為中國經濟繁榮的最主要力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