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光合作用”書店的倒掉……

http://www.CRNTT.com   2011-11-08 11:00:12  


 
  2 案例 萬聖書園的理想之舟

  光合作用遭哄搶的那一天,北京萬聖書園正舉行十八年店慶,群賢畢至,簽名售書,鴻儒談笑,往來皆是愛書人。自1993年創立以來,萬聖書園已經成為京城文人聚集地,早有人稱“萬聖讀書一日,可閱京城精英無數”。

  無論是作為一個文化地標,還是作為一個文化品牌,萬聖都已構築其自己的境界。萬聖創建者劉蘇裡,以“開書店是一種表達”,點亮了國內獨立書店的理想之徑。但他曾多次表明,開書店首先是一樁生意,賺錢必須占據首位,不然夢想再美理念再好,不賺錢都是白搭。

  萬聖書園十八年來,也有過舉步維艱的時候,1997年,萬聖順應局勢,涉足批發出版策劃業務,成立圖書公司,最後以失敗告終,承債不輕,良性運營一度告急,之後書店遷址、營業面積擴大,萬聖內部出現走市場化還是回學術的辯論,因理念不合,有管理人員憤而離去,也是一番飄搖。

  劉蘇裡力鎮全局,不惜代價保護萬聖已有的學術品格,很多出版社也予以支持,萬聖度過一劫。2002年,萬聖對所有書籍經營品種進行梳理,調走大量不合書店定位的圖書。也是同一年,醒客咖啡廳開業,輔助書店經營。

  為了“留讀書人、聚讀書人”,劉蘇裡和妻子一起探索萬聖作為書店作為時代思想交流場所的各種可能性。萬聖與其他書店最大的區別是,它的書的管理分類,有它自己的立場與價值尺度,比如專設“憲政”、“美國研究”、“1928-1937中國國家史”等書櫃。以書為基礎,在特定的價值判斷與現實關懷下,構建萬聖的產品。

  歸納萬聖的特色,其一為新書上架速度,萬聖書店的上書極快,讀者可一覽最新出版的書;其二,有些書的存在,是萬聖的價值訴求,相同的書,網絡書店有,讀者不一定能找到,萬聖的專業分類與索引,為讀者與書籍創造邂逅的機會。其三,奇貨可居,幾年下來,萬聖保留了很多市場上已不再流通的書籍,網絡書店沒有,萬聖有,價格戰打不進來。

  3 問題 困局非一時之寒

  中國書店的悲喜劇,有它們自己的背景。而每一家民營書店的退場,原因各有不同。其實,早在2000年前後,有購書習慣的人,早已發現民營書店正在默然凋謝。彼時,商品經濟發展迅猛,一家書店與一家服裝店或一家食品店,足以構成秋寒與春溫的對峙,物質需求不斷被刺激起來,文化上的盼求則獨自黯然。當時書店之轉型,唯走市場化,特別是在二三綫城市,販賣暢銷書、教輔書者,可得一昔喘息存活,不變者,愴然關門。

  作為文化中心城市的北京,讀書人多,嗜書者衆。愛北京者,一直把書市繁榮作為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占人文地理之優勢,北京的精神盛宴,也是其他城市讀書人艶羨之所在。

  今年“風入鬆”書店停止營業,以待遷址重振。書店租金問題,方才格外顯眼。其實,去年上海季風書園因租金高漲而關閉的事件,早已將租金問題推到人們面前。香港著名的二樓書店,則是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說明書店租金之難。討論風起,卻也無可奈何。重要的是,租金也是其他商品行業所面臨的,書店雖可以打出文化之名,但不足以獲得更多支持。

  京東商城、當當、卓越這些網絡書店的價格戰,對民營書店來說,確是霜雪俱下。即便是萬聖書店,也有顧客坦言,利用萬聖書目齊全與分類精細,按圖索驥尋找心儀書目,之後在網店上下單。雖然網絡書店的價格戰有惡性競爭之嫌,但讀書人蜂擁而上爭奪網絡書店的低價書,無論商家還是買家,都無可厚非。

  被稱為國內最大民營連鎖書店的“光合作用”在雄心勃勃擴張之時,就已埋下危機。若無龐然巨資支撐,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擴張是冒險之舉。前有席殊書屋之鑒,席殊在業績最輝煌的時候,也曾遍及30多個省400多座城市,最後因資金鏈斷裂離場。有人稱之為中國式發展,蠻勇冒進,野心有餘理性不足。

  而中國民營書店的困境,與負稅也有一定關系。相較於其他行業,圖書行業本來就利潤較低,加以地面店與網絡書店存在或隱或現的競爭關系,高房租加稅負之下,地面書店的生存困境,就更加嚴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