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仁明:中國文明需召喚“樂”

http://www.CRNTT.com   2012-01-06 12:57:03  


台北書院
  中評社北京1月6日訊/“本來,中國文明之一切造形,皆有‘樂’意;舉凡音樂、詩歌、書法,乃至於尋常生活之茶事、花藝,都可俱現中國文明之真性情。”台灣知名文化人薛仁明撰文《中國文明需召喚“樂”》:

  前陣子,我到台北書院講座。書院強調立命之學,除了儒釋道三家並舉,尤其著重道藝交參。目前除了儒釋道這根本學問外,也開設《中國文人畫》、《中國詩學》,以及《書藝中的生命意味》等課程,此外,另有花藝與茶藝之實作課程,並不時舉行雅集,名曰,“茶與樂的對話”。

  台北書院的空間疏朗,講堂極佳;在講堂授課,才開口,便覺神清氣爽;兩個小時過後,還依然神清氣爽。書院另設茶坊,同樣清雅簡靜,氣場甚好;據雲,可以久坐不累。整個書院空間,除了氣定神閑之外,另有一份文化積澱之大氣。

  講座當天,我談孔子。特別提起,“禮”不只是形式規範,更是萬民不自知之修行法門。講罷,有聽者請聞“禮樂”之“樂”字。我笑答,“樂”字難言。

  孔子言必稱“禮樂”。孔子的政治,是“禮樂”政治;孔子的教育,其實也是“禮樂”二字。但是,宋儒之後,讀書人漸漸不知“樂”;這不知“樂”,後來越演越烈,如今更甚;不信,你且聽聽學者專家言“樂”,恐怕,只會越聽越糊塗。正因與“樂”漸行漸遠,讀書人的性情,遂日失其正;民族之氣運,遂逐年陵夷。

  “禮樂”分而言之,“禮”是形式,“樂”是性情;“禮”是色,“樂”是空。“樂”,遍在於中國文明之一切造形,當然不只是音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