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藝謀:不喜歡娛樂圈,都是名利二字

http://www.CRNTT.com   2012-03-11 08:34:31  


張藝謀買相機後拍的第一張照片《犁》,這是他的手繪複原圖。
 
  到現在我都不再做創作性的拍照了

  新京報:這本書里你拍的好多照片我都很喜歡,記得有個人提醒你不能太注重平面效果,你為什麼對這句話特別上心?

  張藝謀:因為我一直學的是平面攝影,到了大學一二年級也是。那時候基本覺得自己是個過客,沒想獻身電影,這不後來真要留下來,那一定要入行了。有人跟我說,我對平面這麼強的意識,很容易是個制約。老師給我們的教導也是,電影是運動的。那時候感覺到,要拿掉平面意識,培養動態觀點和角度。到現在我都不再做創作性的拍照。

  新京報:刻意的?

  張藝謀:對,避免。到現在不是那麼警惕了,一開始很警惕,去平面化。那後來就習慣了,就不再做平面創作了,不動這個腦筋了。

  新京報:其實你以前拍照經常反其道行之,比如不能背光的你偏要背光,那麼對電影來說有沒有可能是可以植入平面的?

  張藝謀:有啊,我拍《一個和八個》時相當平面的,到了《黃土地》,你會看到都是平面化的,很少動,那都是我自己的遺風。後來我看侯孝賢早期作品,也是很長鏡頭的,不動的,只是強調進出,也是平面作品,後來蔡明亮也是不動的。其實電影中動和不動,是導演在想。去平面化也未必是電影攝影師要警惕的大敵,可我當年是那麼想的。

  簡約是好的,太技術化了會有問題

  新京報:這些老照片突然回來,你再看是什麼感觸?

  張藝謀:自己看自己年輕時候那些東西,有一些會淡忘,有些印象比較深。有些東西覺得當年也還挺前衛的,像“一代青年”啊,別人看也覺得挺有意思。還有“三個玻璃杯”,就是逆光作業光影,就現在的攝影系學生也未必能動一個腦筋。那些作品很簡陋,很形式感。

  新京報:你有好幾幅作品都是這種感覺。

  張藝謀:好多都是,光線什麼都很簡單,老師那時候講要少用光,直到今天,我一進現場有時候會說“這麼多燈啊!”我自己都覺得要用這麼多燈嗎?我認為簡約是好,太技術化了會有問題。因陋就簡嘛,現在看太鋪張,好作品未必要堆砌。

  新京報:技術應該是自然而然產生的?

  張藝謀:對,應該是這個。用在導演上也是。我過去作品挺喜歡形式化的,色彩啊什麼的比較突出。早期我的作品挺形式化的。但是跟當年社會氛圍、文學氛圍和陳凱歌所要追求的哲學氛圍,都打到點兒了,所以大家就稱讚。雖然《黃土地》得了最佳攝影,我還比較驚訝,我覺得我沒怎麼太使勁,我沒覺得我做出那麼了不起的事情。早期我們受的教育是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今天中國人還是文以載道,內容為王,一個電影還是要跟你談主題、思想、情懷,尤其是評論的人。有時候創作者從某種形式入手帶來創作,我們長期對形式還是忽略了。我早期作品形式感重,政治年代更內容為王,也許在那個時候是一種逆反。雖然拍的東西是風花雪月。那個時候鍛煉的形式感,直到今天還一直是這樣的強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