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英若誠回憶“文革”中三年監獄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2-02-05 10:09:09  


2000年9月22日,英若誠回母校清華演講
  中評社北京2月5日訊/“在英若誠的口述中,他莫名地被帶到了監獄,在迷茫的等待中練就出從送飯人的腳步聲中聽出菜粥稀稠的超常敏感。他對諸如秘制手工藝品上了癮,跟獄友學手藝,以便‘沒有時間胡思亂想鑽牛角尖’。”經濟觀察報日前登載林建剛的文章“英若誠回憶自己“文革”中的三年監獄生活”: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既在“戲”里,又在“戲”外。“自傳”、“回憶錄”可以算是作者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齣戲,“戲”的原型是人生中的自己,展現的是自己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的作者忠實於人生,“戲”里“戲”外合一;有的則時刻惦記著“觀眾”的感受,抽身“戲”外,比如英若誠。

  晚年,在病榻上的英若誠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用英語向美國學者康開麗講述了自己一生的故事。《水流雲在》就是康開麗根據其談話錄下的四十一盤錄音帶整理而成的,2008年先是在美國出版,2009年才翻譯成中文在大陸出版。 

  在中文版的“前言”中,康開麗說:“這是他希望別人聽到的有關他一生的回憶錄。……對重大事件進行了記載,有選擇性、代表性……”

  《水流雲在》就如同英若誠演給我們的一出“戲”。“戲”名取自杜甫《江亭》中的詩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江水滔滔,裹挾著世事的滄桑,而人的心緒卻如浮雲般悠然。這是歷經大濤大浪後的平和,抑或是置身“戲”外的淡定。

  在這出“戲”中,英若誠把對他影響最大的“文革”中的三年監獄生活經歷放在了開頭,占據了三分之一的戲份。

  在他的口述中,他莫名地被帶到了監獄,在無所事事、迷茫的等待中練就出從送飯人的腳步聲中聽出菜粥稀稠的超常敏感。他娓娓地講述自己如何為爭取多得到一點兒自由而攬活幹,如何對諸如秘制手工藝品上了癮,跟獄友學手藝,以便“沒有時間胡思亂想鑽牛角尖”。他還為大家設計遊戲,講笑話,教獄友怎樣下圍棋……如此輕鬆和好玩,以至於他的兒子英達在幼年聽到這段經歷時覺得父親就是去“玩了幾年”,甚至非常向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