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深化金融改革亟須解決方向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2-07-10 08:20:03  


應重新審視目前正在進行的金融改革
  中評社北京7月10日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工業化國家通過所謂的金融創新,實現了兩大戰略目標:一是成功地規避了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二是成功地變金融服務為金融掠奪。其後果是金融部門的迅速膨脹,這又導致社會人力資源迅速地向金融部門規模集聚,並造成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續擴大,從而窒息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上海證券報發表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文章表示,在金融和實體經濟日益脫節的情況下,只要金融部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可怕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為防止中國金融改革走上歧路,有必要對已經開展的和正在進行中的金融改革加以檢驗,以防止金融部門走向虛擬化,從金融服務蛻變為金融掠奪。

  從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國金融領域中的三大“改革”是需要重新加以審視的。第一,中國金融體系究竟是以股權直接融資為主好呢?還是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更好?第二,中國信貸市場改革是走市場一體化的道路為好呢?還是讓高利貸合法化更好?第三,面對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中國是讓人民幣國際化好呢?還是發展離岸美元市場更好?以上這三個重要的選擇若是出錯,不僅會直接影響金融活動的效率,而且會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

  是直接融資好還是間接融資好?

  文章稱,如果把英、美兩國和德、法、日三國做個比較,就會發現這五個世界最主要發達工業化國家在融資模式上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以下兩種類型。以英、美為代表的股權直接融資模式;以及以德、法、日三國為代表的銀行間接融資模式。為何同為發達工業化國家,卻選擇了不同的融資模式呢?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加以理解。

  第一,從歷史上來看,德國、法國和日本都屬於追趕型國家,為了在短期內能夠趕上最先進的英國和美國,就需要迅速動員全社會的資本和儲蓄來加快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銀行間接融資的做法是比較可行的,因為以銀行為媒介的間接融資動員成本相對較低,即使沒有任何金融知識的存款人也可以參與銀行儲蓄。

  第二,再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看,監管銀行通常總是要比監管資本市場更加容易些,因此,對於“後進”的國家來說,選擇銀行間接融資的風險會低於股權直接融資的風險。

  第三,最為重要的是,與“先進”國家相比,“後進”國家最為稀缺的要素是“企業家”資源。按照熊彼特的觀點,企業家的本能就是創新,企業家的創新活動需要通過股權融資來為其提供足夠數量的“資本金”(即自有資本),而銀行資本作為“事先合約”的“無風險”資產是不能被企業家用來從事風險極高的創新活動的。因此,在一個企業家資源稀缺的、以追趕為目標而不是創新為主的國家里,銀行間接融資要比股權直接融資更加可有效率。

  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增長處在趕超與規模擴張期,企業家資源嚴重短缺。在這種情況下,股權直接融資模式並不非常適合中國的國情。在一個企業家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里,選擇股權直接融資方法反而會降低相對稀缺的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首先,與銀行間接融資不同,股權直接融資屬於“事後合約”,企業經營成功了才能向投資者分配紅利。企業投資失敗了,投資者將一無所獲。這樣,在一個企業家要素稀缺的國家里,股權融資就有可能成為“融資者”圈錢的手段。

  其次,只要股權融資蛻變成為“融資者”的圈錢手段,那麼在資本市場上出現高市盈率發行和超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於是股權融資就會進一步演變成為金融掠奪。

  最後,當資本市場不能為投資者帶來投資收益的時候,所有進入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就只有依靠投機性交易來獲取所謂的投資回報(實為交易收入),於是,整個資本市場就會走向虛擬化,成為一個與實體經濟毫無關係的“賭場”。

  目前發生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某些亂象基本證實了我們以上所做的分析。現在,中國股票市場的流通市值雖然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但卻沒有產生幾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從散戶到機構投資者大都虧損累累。所有這些,當然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是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中國缺乏能夠真正為民眾和投資者創造財富的企業家。

  為此,我們必須改變目前這種過分強調股權直接融資的金融發展戰略和改革路徑,從中國缺少企業家要素的客觀事實出發,以提高稀缺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確保投資者的利益為目標,嚴格控制新股發行,通過更多開展銀行間接融資的方法來幫助企業突破金融約束、保證經濟的平穩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