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沙漠化地區應該怎樣種樹

http://www.CRNTT.com   2012-12-27 10:55:49  


 
  1981年,中國著名水土保持專家關君蔚院士寫了一篇《灌木也是林》的論文要筆者看看,問林學家是否會批判。筆者知道,國內外的森林生態學家與林學家歷來認為:森林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現在提出“灌木也是林”的說法,可是新命題。但文章說得有理,在乾旱與半乾旱地區主要分布的是草本或灌木群落,而灌叢能很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止沙化,耗水少還能較好地涵養水源,又是農牧民的主要燃料,也是很好的飼料,是乾旱地區不可為喬木所取代的生物資源。筆者很支持這一論點,將森林定義為: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多年後,經國家林業局於2004年8月組織專家論證會通過“在國家特別規定的地區,面積一公頃以上,蓋度0.3以上的灌木林”為森林。因此,從森林生態學理論來制定“三北”防護林工程規劃設計時,只可較大面積培植灌木林,尤其在乾燥度3.5以上的乾旱區與沙丘上,只可搞灌叢固沙,在有水源的河穀地帶(荒漠中的綠洲)及能灌溉的地方,才適宜栽耗水的喬木樹種。我們一定要明白:林業在沙漠化防治中主要是以林保土、保水固沙,發揮生態防護作用,而不是為了生產木材。
 
  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問題:
 
  中國已有能力治理過去的破壞,有條件來搞保護。林業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壓縮木材產量,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與退耕還林工程,以及加大投資搞好五大防護林工程。在今天再亂搞開發,先破壞後治理就大錯特錯了。生物資源(森林、草原)的開發利用應該說與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只要科學地利用,有限(或適度)地利用,對資源發展反而是有利的。如森林適度采伐(擇伐),在利用木材的同時,可促進森林更新,增加林內物種多樣性,提高生態防護能力。草場封育2-3年就要割草或放牧,否則,反而會影響牧草生長,並容易發生火災。開礦、修路、搞建築工程都是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對環境肯定有破壞作用,但最需要的是做好規劃設計,要生態優先,在工程結束後及時做好生態與環境修復工作。談保護,最重要的是保護好土地與水資源,沒有這兩樣,或者它們受到了污染破壞,我們就無法生存了。
 
  到目前,中國還有沙化土地173萬平方公裡,占國土面積近五分之一,其中,能人工治理的面積約三分之一。按每年縮減1717平方公裡,完成治理任務需要約300年。而往後,治理的地方越來越困難,人口、牲畜在增加,環境壓力與資源利用量在加大,保護是否更難了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框,關鍵是依靠科技,要有新思維。中國沙化土地主要在草原區與荒漠草原區及森林草原區,其生態系統是十分脆弱的,破壞容易恢復難。加之現在超載放牧已嚴重超過環境容量。邊治理邊破壞,何時了結呢?
 
  筆者建議國家改變牧業發展方式,調整牧業與農業生產結構。
 
  一是將已嚴重退化與生物量很低的草場(約占草場總面積的80%)全部封育,次生裸地加人工促進恢復植被。此外,拿出20%的水土較好的草場用於人工種植質量好、產量高的牧草(完全可以達到一畝產量抵現在的五畝),同時發展與設施農業一樣的設施牧業。西北地區光照好、風力大,有很好的光伏發電條件來建設大棚,全年培育優良多茬生產的牧草,以及開展牧草育種。
 
  二是將羊群全部舍飼,充足的飼料能更好地育肥,又不讓破壞力最大的羊群去破壞草場。今後要多發展牛群,將封育的草場逐步開放,牛群輪牧,再也不讓草場退化到難以自行恢復的地步。與此同時,退耕還林地與農田林網建設也就能有序地按規劃來做得更好。
 
  筆者認為,有限開發就是有效的保護,就是要從源頭上來扭轉生態破壞的趨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