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辨析:汪精衛是曲線救國嗎?

http://www.CRNTT.com   2013-01-12 11:22:28  


 
  汪氏一開始也沒想去淪陷區投日,而是欲在大後方成立新政權

  汪氏在“主和”方面的努力,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38年5月份之前,汪氏大致將自己“主和”的活動限制在國民政府內部,其主要措施,即不斷游說蔣介石,希望蔣能夠接受自己的意見,但蔣氏對抗戰的理解與汪氏有極大的分歧,汪氏最終對蔣“絕望”。

  第二階段,大致自1938年5月至12月汪氏出逃河內止。此一時期,汪氏“和平運動”的著力點,已轉向在國民政府之外另起爐灶。該年5月,在獲悉日本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要求蔣介石下野,同時有意讓唐紹儀出面組織新政權,並以該新政權為中日“和談”對象後,汪氏即表示“從前日本是不以蔣政府為對象的,現在日本僅主張不以蔣個人為對象了。只要少川先生出來與日本談判,蔣的下野,是不成問題的。我只要國家有救,甚麼犧牲都可以的”,言下已有急切拋開蔣介石與日方和談之意。稍後,汪氏進一步組織“第三勢力”,積極與日方接洽,日方對此也頗感興趣,影佐禎昭曾明確對汪氏親信高宗武說:“可否請蔣委員長下野,由汪主席出任負責。”廣州、武漢相繼失陷後,汪氏對抗戰前途更加悲觀,到11月底,遂下決心逃出重慶,在國民政府之外另組新政權,實現與日軍的“和平”。值得注意的是,汪氏出逃時,曾滿懷信心要把新政權建在大後方的雲南、廣西等非淪陷區。為盡可能獲取和談的籌碼,汪氏也把這種信心傳遞給了日方。 

  汪氏之所以認為自己可以在大後方另立新政權,與當時國民政府內部主和派甚多有重要關係。1938年10月21日,汪氏對路透社記者發表談話,聲稱:“如日本提出議和條件,不妨害中國國家之生存,吾人可接受之,為討論基礎……”該談話在重慶引起了強烈反響,抗戰派如陳誠等對汪氏的攻擊固然不遺餘力,但汪氏也收獲了不少的“主和派”盟友,這其中包括四川軍閥王陵基、潘文華、鄧錫侯、雲南軍閥龍雲、政學系的張公權、程天放,以及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等等。但汪氏出逃到河內之後發現,原以為會響應“和平運動”的軍政要人如何應欽、陳濟棠、龍雲、何健、張發奎、張道藩、王世傑等人,全都毫無動作。汪氏最終只好選擇到淪陷區的南京組建起傀儡性質的偽政權。至1944年汪氏死亡,此為其“和平運動”的第三階段。

  與蔣介石相比,汪精衛其實錯在對時局的理解太過幼稚

  中國當日有多少國力,汪精衛清楚,蔣介石也很清楚。但不同的是,汪氏得出的結論是“抗戰必敗”,蔣氏卻將“抗戰”上升到“建國綱領”的高度。因之,汪氏將“對日和談”當作了救命稻草,蔣氏卻只把“對日和談”當作抗戰的一種必要工具。

  這種區分,可以從汪、蔣的一些激烈衝突中清晰窺見。譬如: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南京危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受日本政府委托,向蔣介石提出停戰議和條件:(1)內蒙古自治,一切體制類似外蒙古;(2)華北非武裝區擴大至平津鐵路以南;(3)擴大上海的停戰區,由國際警察管制; (4)停止排日;(5)共同防共;(6)降低日貨進口稅;(7)尊重外國人在華權利。孔祥熙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絕不可失”,建議蔣介石“乘風轉舵”,否則失此良機,“萬一後方再生變化,必致國內大亂,更將無法收拾。”蔣介石的態度是強硬的,他回覆陶德曼說:“假如日本不願意恢復戰前狀態,他不能接受日本的任何要求”,“假如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國政府會被輿論的浪潮衝倒的。中國會發生革命”,“中國接受日本的要求,作為和平談判的基礎”;但“華北的主權完整和行政獨立不得侵犯”,“對於那種認為日本已經從這次戰爭中成為勝利者的看法,他不能接受”,“他也不能接受日本的最後通牒”。汪精衛的態度則完全相反,力主接受陶德曼所傳達的條件,與日本實現“和平”;日軍占領南京後,提出更苛刻的條件,汪氏仍鼓動行政院長孔祥熙簽字,孔氏未得蔣的同意,不敢簽字,汪氏勸說道:“假如我是你,一定簽字……你何必一定要問蔣。他是負軍事責任的,不好表態,你簽了字,他自然得承認。”

  事實上,蔣介石並非如汪氏所言,僅僅是“不好表態”,而是內心深處本就拒絕“和談”。1937年11月20日,蔣介石發布遷都重慶命令,決心持久抗戰,在日記中寫道:“老派與文人,心皆動搖,主張求和。彼不知此時求和,乃為降服,而非和議也。”12月7日日記寫道:“對倭政策,惟有抗戰到底,餘個人亦只有硬撐到底。”9日日記寫道:“此次抗戰,即使全國被敵占領,只可視為革命第二期一時之失敗,而不能視為國家被敵征服,更不能視為滅亡,當動員全國精神,力自圖之。”1938年1月2日,蔣氏見到陶德曼再次轉達的層層加碼了的日方“和談”條件,更決心“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但蔣氏也沒有忘記利用“和談”來為抗戰爭取喘息之機,11月29日,蔣氏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對陶德曼調停的應對方針:“是當約彼來京。為緩兵計,亦不得不如此耳!”日軍攻占南京,一再大幅提高“和談”條件之後,蔣氏仍令孔祥熙繼續與日方虛與委蛇,為國軍的休整備戰爭取時間。但孔氏與汪精衛一樣,對抗戰前景極度悲觀,竟試圖弄假成真,將“和談”內容具體化,結果又被蔣氏急電阻止,蔣氏維持“和談”的目的僅在於為軍隊爭取時間,所以不希望觸及任何實質性的問題。

  蔣介石曾在日記里記述了他竭力反對汪精衛的“和平運動”的三重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