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 為什麼中國需要建設國家意識形態?

http://www.CRNTT.com   2013-01-29 09:51:41  


 
  中共的意識形態的形成首先是出於革命的需要,是在長期的革命和政治鬥爭中形成的,因此黨的意識形態充滿了太多的階級鬥爭和其它能夠導致社會衝突的思想因素。建國之後,毛澤東在推行繼續革命的同時努力想把執政黨本身的意識形態塑造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但並沒有成功。繼續革命,就是說執政黨要不斷地破壞其本身所建立起來的制度,而國家意識形態則需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表現為嚴重的衝突。

  改革開放之後,執政黨把工作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向抓經濟工作,去(毛澤東)意識形態化成為必然。這並不是說執政黨不需要意識形態了,而只是在當時舊的意識形態有效地阻礙著改革開放,那麼只好不再強調意識形態的作用,即採用實用主義的做法。現在看來,當時存在的另外一種更有效的做法是,並不否認毛澤東意識形態的歷史作用,而是強調其階段性的任務已經完成,當國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的時候,執政黨就必須塑造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既不會否定意識形態的歷史延續性,也可以有足夠的空間來促成新意識形態的塑造。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改革者可能面對來自內部和社會強大的政治阻力,而不能放棄舊意識形態。

  不能放棄舊的意識形態表明新的意識形態創造沒有空間。因此,執政黨只好放棄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努力,這就直接導致了執政黨意識形態的快速衰落。物質主義或者說GDP主義是指導執政黨行為的非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一個利益主導的政黨和一個利益主導的社會已經使得舊意識形態和中國政治、社會生活完全不相關了。與現實生活不相關,這應當是每一個意識形態的噩夢。

  儘管已經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但從形式上說,舊的意識形態還是存在著。從政治條件來看,也沒有政治人物可以宣布放棄這種意識形態。要把一種以革命為核心的意識形態轉型成為一種以建設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其可能性也並不大。怎麼辦?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可以考量先把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放在一邊,而注重於一種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在任何社會,儘管各政黨具有自身的意識形態,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如果政黨意識形態越靠近國家意識形態,那麼政黨意識形態就越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政黨意識形態離國家意識形態越遠,就越不被人民所接受,就越沒有生命力。中共是一黨執政,更需要政黨意識形態和國家意識形態的一致性。但應當明確的是,不是強迫社會接受國家意識形態,而是執政黨主動靠向國家意識形態。前者會導致執政黨和社會的對抗關係,而後者則走向執政黨和社會的一致性。這方面,中國數千年的王權傳統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中國數千年王權沒有中斷,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擁有一種統治者和老百姓都接受的國家意識形態。儘管每次革命造成改朝換代,但國家意識形態從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統治者越接受國家意識形態,其合法性就越高,統治壽命就越長。中國傳統國家意識形態核心是儒家。儒家產生之後首先為社會所接受,然後再被轉型成為王權和社會同時接受的國家意識形態。儒家本來就出自民間,是民間思想,它所談論的大都是社會都能了解和實踐的東西(這點和西方的《聖經》類似)。統治者後來接受儒家,並把它確立為國家意識形態。

  在其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過程中,儒家的很多方面也被程式化或程序化,無論是皇帝還是士大夫都要遵循這些儒家儀式。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認同的不僅僅是皇帝個人(或者作為個體的士大夫),而且更是那些皇帝(士大夫)必須遵循的儀式和程式。通過這種國家意識形態,皇帝和皇帝的位置統一起來了。國家意識形態因此就演變成王權最有效的軟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