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城鎮化不走發達國家老路

http://www.CRNTT.com   2013-02-02 09:15:55  


  中評社北京2月2日訊/城鎮化的指標不僅是城鎮人口比率,更應注重經濟效率提升,就業崗位和居民收入增加,環境和生活質量改善等,因此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公平共享。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文章表示,有序推進市民化進程,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之源。

  城鎮化水平的表征是城市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例,這意味著城鎮化的核心是人。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51.3%;2012年的城鎮化率已超過“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到2015年達到51.5%的水平。根據中國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對2030年發展目標的研究,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將要在2020年達到60%,在2030年達到70%左右。這意味著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20年間將轉化3億人口,相當於一個美國的規模。

  文章稱,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只是將城鄉二元結構轉換為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即從農村轉移人口至城市邊緣,但並沒有真正完成市民化。市民化主要指讓新增城鎮人口享受城市內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城市社會服務,就業、醫療等城市社會保障服務,交通、能源、供水、環境等城市基礎設施服務,以及選舉、傳媒、住房等市民權益等。市民化是一個包容性的進程,目標是使全社會的城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權益得到提升和保障。

  文章分析,中國經過30年的高速平穩增長,經濟總量和規模已經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工業化已進入中後期階段,進一步工業擴張的空間不斷縮小,經濟增長必須要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型。因此,城鎮就業將從工業製造業大量轉向服務業,就業保障和收入增長的挑戰將不斷凸顯。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大,數以億計的農業轉移人口自願或非自願地脫離原有社會環境,融入文化、教育、收入等明顯不匹配的城市社會,挑戰集中而嚴峻。城市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設施和居民住房保障的建設維護,日常生產生活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並產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這些都將使資源與環境的壓力不斷加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市民化進程,存在各種有利因素,蘊含著巨大的機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城鎮化的速率明顯滯後於土地城鎮化和工業化。這就意味著,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將會進一步消化已經轉換用途的土地來實現有限的數量擴張,加大力度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品質。例如,低碳城鎮化意味著低碳發展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提升發展質量。低碳、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生產、營銷、安裝調試和運行維護,有著巨大的市場供求空間。陸上、近海風機設備的生產、安裝和運行維護、光伏發電產能的內需拉動、水電建設和生物質能的商品化利用,不僅可以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市民化進程規模大、時間長,必將帶來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增長速度的維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