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謝大寧:揚棄分治論 重視尚未統一與統合論

http://www.CRNTT.com   2013-02-16 08:54:53  


 
  可是政治上,乃至其它的事實層面,冷戰的確讓兩岸分裂了。這分裂也就造成了許多惡劣的影響,比如說現在困擾著台灣的認同問題,其實正是源自於這種分裂的困境。

  分裂狀態的緩和,大約開始於八十年代,當時台灣對鄧小平先生對台和平新政策的描述是,那是包著糖衣的毒藥,是統戰陰謀(統戰這個詞彙也因此而被汙名化),所以台灣基本上是沒有回應的。蔣經國先生的三不政策,意味著台灣完全無意改變兩岸之為分裂狀態的描述方式。而同時,北京方面也因為把“一國兩制”理解為中央對地方的關係,這種理解乃是台灣所斷不能接受的,這也就是說北京並沒有辦法提出一種新的,並且足以取代“分裂”這個字眼的描述方式,於是兩岸就仍然僵在那裡.其唯一有意義的改變,大概就是蔣經國先生的開放探親吧!

         分治論述的出現

  在我看來,對兩岸狀態之描述第一個有意義的改變,其實是台灣提出來的,九十年代出現的國統綱領,很技巧地把“分裂”改換成了“分治”,也就是以分治來描繪兩岸關係。“國統綱領”的基本講法,乃是馬英九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岸彼此互不承認‘主權’,但也互不否認治權”,這也就是說兩岸從實質分裂,但法律上彼此的完全否認對方,進展到了另一個層次,亦即彼此的關係不再是分裂的關係,而是在國際法層次上,彼此仍然互不承認對方,但在兩岸的層次,則彼此尊重對方對內的完整管轄權。

  這樣的描述方式,其實在兩岸之間的理解,還是有一些根本的差別,台灣對“國統綱領”的發明,除了民進黨而外,其實是還挺得意的。因此台灣很快就把這樣的“分治”概念,轉換進了台灣的政治與法律體制之中,在政治上也就是成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中各表”,而在法律體系上,就落實成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換言之,“分治”對台灣不只是一個對兩岸狀態的描述,而是傾向將之落實於政治法律之中,並將分治逐漸“固定化”;而這種固定化,經過這麼些年的運作,除了它已經真正落實為一個穩固的法律架構外,同時也透過教育的過程落實為國民意識。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麼些年來,台灣的認同問題惡化到如此地步的緣故.當然更重要的,台灣的政治運作,也越來越清楚地想將“分治”落實為兩岸的政治定位之基本結構。如果我們今天忽略民進黨內少數所謂“鐵桿台獨”的話,其實國民兩黨都已經或明或暗地希望兩岸能依照“分治”的邏輯來定位彼此,這樣顯著的事實,相信所有專家都應該會同意才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