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回首:志願軍撤離朝鮮全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3-03-03 09:40:42  


 
  4、矛盾二:金日成為穩固地位打壓勞動黨親華派幹部,並開始要求志願軍撤軍

  同時,朝鮮的戰後重建也出現了嚴重問題和重大危機:(1)過於強調重工業,造成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調,結果導致居民生活呈現出物質匱乏的現象。據蘇聯使館觀察,除了配給的每天600-800克食品,工人們幾乎什麼也得不到,而當時朝鮮一個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只有1500朝元,但市場上一米棉布就要300朝元,一條領帶要300-500朝元。儘管如此,當蘇聯提出在援助計劃內增加一部分消費品時,卻遭到拒絕,金日成認為“只有在建立了強有力的重工業的條件下,才能保證整個工業、運輸業、農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2)造成了普遍的糧食恐慌。由於農業合作化速度過快,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滿的農民屠宰牲畜,吃掉種子,只是坐等國家的資金幫助。由於虛報糧產,再加上過高的實物稅(23-27%),農民實際繳納的糧食已經超過其收成的50%。1955年春天,朝鮮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強制性的徵收以及禁止糧食出售,還導致一些地方出現了反政府傳單和農民抗糧抗稅的情況。(3)侵占、盜竊、揮霍國家和集體財產的現象十分嚴重,這類案件占1955年刑事案件的70%。僅1955年上半年查出被侵吞和揮霍的資產就有40億朝元,而同期撥款給國家機關的全部開銷是30億朝元。

  由於經濟建設出現了嚴重問題,引起了朝鮮勞動黨內其他領導人的不滿,一些幹部開始引用蘇聯和中國的經驗批評朝鮮黨所犯的錯誤,這使金日成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戰。1956年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後勞動黨內對金日成的批評日甚,金正日清洗黨內反對派的力度也就越來越大。為了穩固地位,金日成開始逐步打壓對其有異議的黨內高層幹部,特別是“在中國待過的”(即所謂的“延安派”)。比如56年批金的延安派包括幾個政治軍事委員(如貿易相、平壤市書記、駐蘇大使等)因想躲避打壓就逃到了中國,金日成就管中國要人,這引起了毛澤東的嚴重不滿,直接指責金日成還是搞斯大林那一套,在幹部問題上敵我不分,犯了“路線錯誤”,一句反對的話都聽不得,誰反對就殺誰,“黨內充滿恐怖情緒”。毛還派彭德懷(米高揚陪同)去平壤,迫使朝鮮勞動黨撤銷八月全會的決議。金日成提出的條件是“中國把志願軍撤了,你不要幾十萬軍隊老在這裡。”當然毛澤東並沒有同意,而是迫使金日成承認了錯誤,但也加深了金日成對毛澤東和志願軍的不滿,中朝關係迅速轉冷。

  5、矛盾三:金正日想借“聯合國”之名趕走志願軍,被中方拒絕

  由於金日成不滿毛澤東干涉朝鮮事務以及志願軍長期駐軍,因此他便開始想盡辦法以擺脫毛澤東的控制,特別是擺脫志願軍。當時,他想的辦法是借助“聯合國”的名義鉗制甚至趕走志願軍。1956年11月,朝鮮政府向中國政府發出備忘錄,提出讓聯合國出面協助解決朝鮮問題。中國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個建議違反了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蘇、中、朝共同制定的原則。毛澤東甚至判斷,朝鮮這一舉動表明,他們有可能脫離社會主義陣營,投靠西方。在11月30日與蘇聯大使尤金的談話中,毛澤東對朝鮮提出嚴厲的指責:金日成要趕走志願軍,他可能要走鐵托的道路,更可能走納吉的道路。中國回電朝方,指出聯合國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是參戰的一方,而且聯合國只承認南朝鮮政府,故沒有資格出面協調;目前“全面解決朝鮮統一問題的條件還不成熟”,為此“需要經歷長期的鬥爭”。當時蘇中關係還處於蜜月期,因此蘇聯政府也支持志願軍繼續駐扎的朝鮮:“不論是從朝鮮人民利益還是從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利益的觀點看都是必要的。”

  此後,金日成對志願軍是耿耿於懷卻又無可奈何。為了尋求制衡中國的力量,朝鮮領導人開始向莫斯科大獻殷勤,副首相南日向蘇聯大使表示:“我們認為現在所有的進步力量都應當更加緊密地團結在蘇聯周圍。”在朝鮮新大使赴莫斯科前夕,金日成對他說:“除了鞏固與蘇聯的聯繫和友誼,朝鮮沒有也不會有其他的政治路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