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復旦投毒案:警惕“馬加爵”再現

http://www.CRNTT.com   2013-04-17 18:34:53  


 
  復旦大學投毒事件發生後,有學化學的網友驚懼,有那麼多可以置人於死地的有毒化合物伸手可觸,豈不是處處充滿危機?其實,最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質,而是人心。從1995年清華大學、1997年北京大學兩起鉈鹽投毒事件,到2004年馬加爵案、揚州大學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鉈鹽投毒案。那一顆顆漠視生命的心,一顆顆扭曲的心靈,震驚社會。

  復旦大學醫學院一位教授得知這一事件後,在校園某一實驗室的橱窗內,憤而寫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追問究竟是什麼造就了犯罪嫌疑人對他人生命的漠視。而這何嘗不是社會的一個普遍追問?當我們痛恨於這些殘酷的行為、震驚於這些扭曲的心靈時,我們是否也想過,在他們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是否像重視他們學習成績、關注考上什麼名校那樣,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做他們心靈的“牧羊人”?

  雖然,類似極端事件仍屬於個案,並不代表今天大學生。但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委會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不容輕視。調查表明,近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生存有不同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境”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今,各種競爭壓力更大,如果不能及時關心、疏導排解這些心病,任由惡性生長,就可能出現又一個“馬加爵”。

  要成才,先成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於社會的作用,恐怕是大於那些學富五車、卻不惜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利益的人。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我們恐怕不能因為高校投毒案的極端性,而忽視了對社會、對教育應有的反思。[詳細]

  劇毒化學品管理制度需要反思

  黃洋中毒案曝光之後,許多人迅速翻出1994年發生在清華大學、轟動一時的“朱令鉈中毒事件”。這位才藝雙全的清華大學化學系女生因為鉈中毒,而導致全身癱瘓、大腦遲鈍,留下嚴重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朱令鉈中毒事件發生之後,儘管警方曾表明能夠接觸到鉈這種高等級毒物的人並不多,並斷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邊”,甚至有人說名道姓,指出“嫌疑人”,可不知為何,案子就是破不了,成為懸案。

  朱令鉈中毒的案子擱淺,社會出現諸多難以證實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人懷疑背後存在著干預、阻撓案子偵破的某種力量。案子未破,真相不明,正義難伸,謠言四起,可以說朱令案是一個法治傷疤。同樣發生在大學校園,復旦大學這起中毒案件,也可能會牽涉到當事人之外的人和單位,也可能有人不願意看到案件真相大白。但是,社會已進入以微博標誌的自媒體時代,信息不公開的後果與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願黃洋中毒案以朱令案為鑒,在集中力量、抓緊破案的同時,盡可能全面、迅速公開相關信息,舒緩公眾對事件的種種疑慮與焦慮。

  朱令案後,一些人也對像鉈化合物之類的劇毒化學品管理制度層面進行反思。雖然,警方暫時未正式公布復旦大學這起惡性案件的毒物為何物,但恐怕也存在管理之問。按常規,無論是實驗室還是醫院,一些能致人死地的劇毒化學品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員不易大劑量地獲取並順利帶出實驗室或科室,除非是管理人員監守自盜,或管理有疏漏。一位研究生,不可能監守自盜,可能是鑽了空子。還有一種可能,如一些網友發現,一些網站可購到毒物。

  不管何種情況,一位研究生輕易獲得致命毒物,都給相關行業、單位、科室的管理者提個醒,劇毒化學品管理人命關天,必須高度重視,不能疏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