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大維:北京對朝策略漸變

http://www.CRNTT.com   2013-05-04 09:40:00  


 
雙邊關係的坎坷時期

  中朝關係自去年12月起進入冷卻階段,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建國訪問平壤並勸阻朝鮮發射衛星一事,被視為一次失敗的外交行動。有報道稱,金正恩自去年起一直尋求機會對中國進行正式國家訪問(他的叔叔張成澤去年9月訪華時,便已開始與中方商討此事),但是北京方面至今總以“不方便”為由回避接見。北京希望在迎接金正恩正式訪華前,能看到朝鮮方面做出所期待的更好的舉止。

  嘗試回顧朝鮮近五個月的表現:在忽視聯合國安理會朝鮮半島問題決案的情況下,第一次成功發射衛星(12月11日); 進行地下核試驗(2月12日);以攻為守地利用核武器威脅美國(3月7日);宣布《朝鮮停戰協定》無效並切斷板門店緊急熱線(3月8日);關閉開城工業園區(4月8日);朝鮮將彈道式導彈發射器轉移至東海岸並計劃作為慶祝金日成誕辰的“禮炮”在4月15日前後發射,但未履行,雖然如此,目前朝鮮方面仍隨時有可能進行發射。

  就人員傷亡而言,朝鮮政府2010年所造成的損失遠比金正恩當局近期造成的損失嚴重。2010年3月,韓“天安號”護衛艦被朝鮮魚雷擊沉以致韓方46名軍官死亡。同年11月,朝鮮炮轟延坪島, 四名韓國人喪生。美國做出明確表態,美國國防部長查克.黑格爾將朝鮮描述為“真實並明顯的危險”。如今,美國把價值不菲的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提前兩年部署到關島,以抵禦來自朝鮮與日俱增的恐嚇。 與此同時,北京方面也日趨明顯地改變了其以往對朝的評價。

中國政策的轉變

  中方態度轉變最明顯的表現在於,在媒體對朝鮮的公開批評被廣範圍准許,尤其是互聯網媒體。幾年前,朝鮮被視為政治“敏感”話題,能夠在公共場合討論朝鮮問題是難以想象的。雖然很多中國人看待兩國關係的角度依然建立在中朝多年友誼的基礎上,但是近年來中國公共輿論對朝鮮的態度逐漸轉向消極。此轉變部分由於年輕並尚無經驗的金正恩繼承朝鮮政權,同時也受到近期中朝事件影響,如中國漁民2012年5月被朝鮮當局抓捕、中國海城西洋礦產公司被朝鮮訛詐將近4500萬美元投資資金等。近年在中國學術界也可經常聽到批評朝鮮的聲音。其中,將兩國關係看作責任的修正主義學派相對於傳統主義學派逐漸占有優勢。

  雖然如此,鄧聿文在《金融時報》上所發表的“中國應該放棄朝鮮”一文的爭論卻也顯示出,針對朝鮮問題在中國的公開討論依然被限制(鄧聿文因發表此文章被停止“學刊”副主編及北京中央黨校資深理論編輯等職位。)

  但無論中國對朝態度和考量如何改變,這是否會讓中國政策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還有待觀察。在中國,維持穩定的地區環境,尤其是周邊環境被認為是確保中國經濟平穩增長的必要條件。在金正日時代,中國對朝政策態度為:雖朝鮮政權在不同方面存在問題並偶爾引發地區性危機,但內部局勢相對穩定,朝鮮半島情形縱然不易但也穩定平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