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拿得下美國科學院 拿不下中國科學院?

http://www.CRNTT.com   2013-05-06 12:45:03  


 
  施一公的落選與國籍無關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四條“院士的標準和條件”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1年,媒體廣泛報道,施一公落選皆因“國籍”問題,“申報院士的時候,(他)還沒獲得取消美國國籍的證明”。而此前首輪候選就被淘汰的北大教授饒毅的國籍問題也遭此疑問。實際上,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曹效業曾正式回應,施一公和饒毅國籍沒有問題,其雙雙落選院士與“國籍”無關。

  公安部曾給中科院發過一個函:“關於國籍的問題,有兩句話,一是從某年某日起,兩人具有中國國籍;二是相關手續還沒有辦完。”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討論後,認定他們擁有中國國籍,也將其列入了有效候選人中。在中科院公布的314個有效候選人名單中,確有饒毅和施一公名字。既然被列入了候選人,那之後的落選肯定就和是否具有中國國籍無關。 

  “對中國貢獻不大”?既不正確,也不正當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對於長期不在國內工作的院士候選人,在堅持院士標準的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其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顯然,施一公長期在美國學習、工作。他於1990年赴美深造,2008年回國工作。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指出“他能對中國科學做多大貢獻呢?” 

有論者認為:評的是中國院士,而施一公更多的學術論文是在美國發表的,所以評不上實屬正常。這種說法非常荒唐,“科學無國界”已經被說爛了,評院士應該是依據一個人整體的學術水平,國外、國內的研究成果都是有內在連續性的,怎麼可能機械地割裂開來?況且此前當選的許多院士,其學術成果很多也是在國外完成的,為什麼到了施一公這就要區別對待了? 

  當初他來清華時,對清華承諾“三年內,將在《細胞》、《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12篇論文”,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承諾,他的直讀二年級博士生張旭已經有一篇論文在《自然》雜誌的姊妹刊《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發表。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辦公室媒體官員稱,美國國家科學院選擇外籍院士的標準是“新成員入選美國科學院,就是為了表彰他們的杰出貢獻和持續的原創研究成果。”今年,美國科學院公布的增選院士名單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施一公教授當選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顯然,美國評選施一公為雙院士,主要從他的學術水平來衡量,而非為美國做出了什麼貢獻。 

  施一公的落選很可能是對中國學術圈“水土不服”

  2010年,施一公和饒毅在《科學》雜誌上聯合撰文稱“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在名為《中國的科研文化》的文章中,他們指出儘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 

  中國科技部對此的回應是“這與事實不符”,但是,中科院前院長徐匡迪也承認,近年來院士增選工作受到的干擾有所增加,存在候選人或候選人所在單位“助選、拉票”行為以及“集成、包裝”現象。而“煙草院士”謝劍平的當選就是對徐匡迪所言現象的最好注解。

  那麼,在這個大背景下,批評中國學術圈“把頭低著排隊”的施一公會不會在院士的選舉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