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央要將地產調控轉向的真正原因

http://www.CRNTT.com   2013-05-22 08:30:38  


 
  首先,國家為什麼一直選擇性忽略土地供給端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土地財政和背後的高房價問題,一直是作為過去5年時間裡,中國經濟發動機的身份存在,所以政府不敢貿然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下手,對於需求端拼命的打壓。

  在這種背景下,今年國五條的推出,讓這種供需倒掛下的調控負面效果,被放大到了極致。四月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價為17000元/平方米,環比上月上漲1.3%,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漲7.9%。越調控越漲價,落實越好漲勢越凶,這成了對於過去地產調控方式最大的嘲諷,以及土地財政綁架下政府對於調控難以施展拳腳的最大的悲哀。

  明確了前提,我們就需要來捋清接下來的問題了——為什麼恰恰是在全國經濟復甦最乏力的時候,突然否定了過去地產經濟的思路,這樣的調控轉向基於什麼樣的背景,中國經濟是否要付出別的代價?

  這個問題在回答之前,我們需要重新梳理上文的邏輯,簡單來說,中央為什麼不敢調控房地產供給端,因為供給端是地產命脈,地產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發動機提供的動力是通過投資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中國地產經濟直接輸出的就是投資需要的財政收入。

  所以也就是說,地產才是過去大投資的基礎,或者換句話說,地產經濟的存在完全是為了投資服務。但如果投資對於拉動經濟失去意義的話,是否再繼續維護地產經濟就同樣沒有必要了呢?中國現在恰恰面臨的是這樣的局面。

  我們一直在強調,解釋投資就必須提到一個經濟學術語“資本邊際效率”,就是投資一塊錢,能得到多少的GDP回報。從改革開放初的數據來看,當時的資本邊際效率大概在2.5左右,也就是說,投資一元錢拉動的GDP是2.5元左右,非常適合投資。中國經濟的發展路線,大概就是當時埋下的伏筆。

  但隨著投資增加,邊際效率鈍化必然帶動的是投資回報的下滑。中國近三十年就處於資本邊際效率不斷下滑的過程中。80年代初,政府每投資一元錢,拉動的GDP是1.7元,而這一數字到了09年,變成了0.7元,到了2012年時,更是進一步銳減到0.15元。雖然少卻聊勝於無,這也是當時還能出台又一輪刺激政策關鍵。但是到了今年的一季度,數據上已經慘不忍睹,一季度的資本邊際效率變為負數,這意味著,投資造成的通脹因素,遠超於名義GDP的增長水平。這個時候,政府繼續出台大投資計劃除了加速惡性通脹因素甚至是通縮風險之外,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也恰恰因此,政府此前一直在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面對PPI的不斷回落卻閉口不言投資之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