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今天中國人為什麼易怒?

http://www.CRNTT.com   2013-07-01 14:57:52  


圖1
  中評社北京7月1日訊/為什麼中國人這樣易怒?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傳統寬容和禮儀文化的消失那麼簡單;中國式易怒是一種日漸普及開來的、對當下社會存在某種失望的非理性化行為的集合;對社會管理體制的某些失望,也造就了中國式易怒這一特殊方式。《社會觀察》2013年第6期刊載周志強的文章《今天中國人為什麼易怒?》如是說。全文如下: 

  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一片中有這樣一個值得反思的情節:女大學生朱小北去學校的超市購物,被污偷盜,撕扯中自己受傷,也打壞了超市的物品;學校管理人員採用了各打三百大板的方式:超市道歉,朱小北賠償;感到倍受侮辱的朱小北一怒之下打碎了超市的玻璃……

  如果用一個清單來描述這一系列行為發生的流程,則為:

  這個表格顯示了我們常見的一種功能主義的解讀:朱小北的憤怒來自她尋求法理和人文的平等,而學校管理人員則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採取了傳統社會中社群調整的方式,試圖用“平衡”代替平等;於是,平等論者與平衡論者的決裂,導致了朱小北打碎超市玻璃的行為,並付出離校的代價。

  然而,這個流程中又有可能隱藏了另一個故事版本(見圖1):

  在這個版本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法理型社會的合法性與禮俗性社會的合情性的矛盾,而是以利益的名義(超市被盜)欺壓人的時候,資本機制的管理模式卻把利益的受損與人的受損看作是一樣重要的事情,並且採用一種有趣的調節模式:表面上的“平衡”,卻變成了一方名義受損(超市)而一方利益受損(朱小北)的模式,或者反過來說,一方獲得名義上的安撫(朱小北),一方則在實際利益上獲利(超市)。

  這個小小的故事,由此成為當前中國社會大型社會衝突和小型社會衝突的“寓言”:每個人所要求社會管理體制給予的東西,與這個體制所能給予的東西發生了巨大錯位;而在“發展優先於一切社會問題”或者“用發展來掩蓋社會問題”的前提下,政府管理部門與資本擁有者達成“利益共同體”的政治默契,從而給普通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