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孫樂濤:我們緣何誤讀香港

http://www.CRNTT.com   2013-07-04 09:50:40  


 
  1992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過春節時曾說,上海要一年變個樣,三年大變樣。他希望上海經濟模式能和香港經濟互為補充。但上海的迅速崛起,成為新的商業金融城市,多少對香港產生一些影響。香港不再有開放初期內地出口通道這樣的優勢了。當金融風暴開始,香港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作為經濟繁榮象徵的娛樂行業,也從此一蹶不振。香港藝人也紛紛到內地尋求機會。
 
  內地流行音樂雖然起點低,而且比港台落後很多,但中國人的生存哲學在開放之後起到了作用,那就是凡事只追求結果,而不要過程。實際上內地音樂市場空間非常大,什麼類型的音樂都有,表面上看什麼細分的音樂類型都有,但就是沒有市場,結果什麼音樂都發展不起來。這是對向來只看重結果的中國人生存哲學觀的最好報復。比起港台音樂,內地音樂真的什麼都不缺,缺的是時代感,甚至連時髦都做不到。而市場需求量之巨大,只能靠港台音樂來填補。進入21世紀,內地沒出現什麼新歌手,電視台的娛樂節目倒是多了不少靠販賣一個個惡俗的人生故事來博得評委同情的選秀大軍。
 
  如果說開放之初人們對香港的向往是對商業發達的半殖民地文化的向往,這種向往即使在今天內地現代化到與香港同步甚至某些方面超過香港之後,它依然成為幾代人心中的情結。這也許是當年內地人對商業社會物質文明的垂涎轉變成對商業文化膜拜的結果。
 
  進入21世紀,華語流行音樂基本都後繼無人了,那些瀕臨退休的老歌星們不斷集體煥發第二春、第三春,就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禁不住這樣折騰,他們終究要離開舞台。但凡能給人們成長過程中留下美好回憶的歌手,當他們淡出人們視線很久之後突然第一次轉回身,一定是轟動的,他會讓人帶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情去接駕,把那個封存在記憶中很久的心情之盒慢慢打開,讓一種情緒在那一刻慢慢融化,人生從此又多了一份美好。但不幸的是,您隔三差五就複出一次,懷舊的心可是像膠卷一樣,曝光一次就完了。但是沒辦法,歌壇後繼無人,老歌星們留存在人們心中的那點魅力隨著不斷複出、跑場也漸漸散沒了。最主要的是,他們每次來到人們眼前手里都沒什麼新貨。
 
  在這一點,Beyond在人們心中的記憶永遠封存在1993年,如果黃家駒在世,就目前歌壇的糟糕環境,Beyond也未必能延續這個神話。甚至,鐵杆的Beyond歌迷一直認為,黃家駒去世前,Beyond已經達到了他們的巔峰,即使他活著也無法超越自己了。所以,不管時間怎麼改變,Beyond給他的歌迷留下的記憶一直是完美的,同時也給追隨者們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時間會蕩滌掉很多浮華的東西,至少在香港歌壇,能讓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多,Beyond算一個。他們的封神演義在黃家駒過世後這20年間不斷醞釀發酵,越來越被符號化。當新人換舊人的商業機制失靈時,Beyond的含金量是值得懷疑的。
 
  中國的文化分布很不平均,多年來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北京,其他省會城市最近幾十年只顧經濟發展,忽略了文化發展,相對在文化和經濟發展比較均衡的城市也只有“北上廣”。即使在一些省會城市,流行文化的影響也如強弩之末。90年代之後形成的人口大量流動,尤其是把北上廣當成目標城市,這實際上是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最好的大眾文化傳播方式。對於來自文化氛圍不濃厚的省會城市、地級市甚至縣級市的人來說,當時他們對流行音樂的消費還僅僅停留在盜版上,當時盜版最多的恰恰不是香港流行音樂。這種人口常年流動讓人有機會在更高級別的城市中感受到更多不同的流行音樂,Beyond在眾多的流行音樂中是最容易被選中的。因為這些人普遍沒有歸屬感,流行文化消費往往是他們緩解迷茫和空虛的最好辦法。讓他們直接去接受歐美日韓音樂有點困難,甚至接受羅大佑或者崔健也不容易,Beyond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關鍵是他們能比那些天王天後歌手更容易打動他們的內心。
 
  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消費品,它受歡迎程度和作品本身的深刻性是成反比的,這一點在“披頭士”和邁克爾.傑克遜身上同樣得到驗證,恰恰是Beyond那種淺顯直接通俗易懂的音樂和想法,才讓更多人接受了他們。如果把Beyond當成一個文化符號去挖掘其中的內涵,確實沒有太多可以呈現的內容。他們和任何一個在這個時代成為文化現象的人物一樣,在一個具有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內地、香港和台灣文化,在不同時空中生長出不同的文化形態,因時空錯位產生的文化板塊間的作用域影響過程中,每一種流行文化現象的出現,都與這三個時空的時代背景有著緊密聯繫,甚至比整個歐美流行文化的發展更為複雜,這主要在於,內地的流行文化從來就沒有按常理出現過。當我們把任何一個流行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放在這個背景下去解讀時,會發現,它既像一個悖論,卻又合情合理。
 
  拋開各種因素的影響,單純去看Beyond,它只是一個符合大眾口味的流行樂隊,本身沒有那麼多的光環,只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時空多棱鏡的折射下,才變得如此耀眼。總體來說,華語地區的流行音樂仍缺乏豐富性,讓Beyond這樣一直中規中矩的樂隊都如此顯山露水。這反過來可以證明,大眾對流行音樂的欣賞要求相對比較低下。
 
  過去對Beyond爭論最多的是歌迷們一廂情願地想象出一種屬於他們喜歡的音樂形態,商業還是不商業,歌迷們為此一直爭論不休,這種毫無價值的爭論會發生在每一個轉型歌手的身上,因為每一個人對音樂的審美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當然,隨著黃家駒的去世,這種爭論的聲音也隨之消失。現在看來,Beyond應該為此感到驕傲,至少當年的聽眾還從一個審美角度來談論他們的音樂。現在人們已經不再用審美的方式去喜歡音樂了,他們更像是被商業蠱惑和放大的狂風下被掀起的粉塵,被吹來吹去,已經變得毫無理性和判斷,更談不上審美。人們管這些粉塵叫“粉絲”。這也是本文寫到這裡從來沒有用“粉絲”這個詞來描述Beyond的歌迷的原因。(感謝游威、趙亦靚對本文的幫助,實習生尤帆對本文亦有貢獻)

  (王小峰,網名“帶三個表”,在網上人稱“三表哥”。 亦有人稱之為“王三表”。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經濟專業,曾在政府機關做過監察科員,法國公司做過法方代表,在互聯網最火的時候涉足過IT,曾經以“樂評人”形象著稱。現任《三聯生活周刊》雜誌主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