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余華:現實更加荒誕不經 文學高於現實是不可能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8-08 14:43:19  


作家 余華(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8月7日訊/“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中國,你還想做到文學高於現實?威廉.福克納的時代都做不到,更不要說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作家余華日前接受專訪時如是說。

  南都周刊刊載該刊專訪《余華:現實更加荒誕不經 文學高於現實是不可能的》: 
 
  在過去的這幾個月裡,作家餘華與其新作《第七天》成為灼熱話題。事實上,《第七天》宣告出版前,連究竟寫了什麼都還搞不清楚,便已經有書店、電子書商開出近百萬册預訂量的漫天新聞。對於中國當代文壇來說,以《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等作品獲得深遠影響力的餘華,繼2005年、2006年出版《兄弟》(上、下)之後,七年之後再推新作《第七天》,沸沸揚揚的評論已經讓一本小說的出版成為了一種文學現象。力挺者為表達《第七天》帶給自己的衝擊力,不惜將其和文學大師納博科夫《黑暗中的笑聲》相提並論(《收獲》執行主編程永新);而批評者則認為這本書是“時政串串燒”、“餘華最爛的書”、“商業寫作”……

  這位“曾經是寫得最好的作家”,正面臨著諸多指摘。而這次《第七天》以及餘華引起的反響,或許恰恰也傳遞出一個關於一代作家的新話題—正如詩人歐陽江河在他的詩學評論中提及到的:寫作的中年特征。中年的寫作是缺席的寫作,是處於過去的寫作,本質是一種懷舊型的寫作。它是脆弱與蒼白的,根本無法抵禦現實的荒誕。

  而相對於一大批陷入中年寫作危機的作家,無論如何,餘華的《第七天》至少證明了一個作家的勇氣與擔當。

  《第七天》是從主人公楊飛死後開始敘述的,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在死後的七天之內,“我”開始重新造訪現實生活一一看見生活的真相。這本書一如既往地有餘華關懷現實的態度,簡潔而鋒利。

  與市場的熱烈反響和《第七天》引發的汹湧爭議相比,餘華的表現得既沉默又低調—《第七天》上市的前一天晚上,他只不過在微博上發了一條預告;對於新書隨後引發的贊彈,除了間或含蓄地喻義兩句,他幾乎不為自己辯駁。

  在《第七天》出版之後的一個月,本刊終於與餘華取得聯繫,而一開始他也只是回了一條簡短的信息:“終於冷下來,不想再熱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