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增強糧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3-08-28 08:51:56  


 
  必須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文章認為,無論從比較優勢看,還是從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看,解決中國吃飯問題必須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但是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國際經驗教訓告誡我們:解決好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決不能寄托於國外,必須立足於國內基本自給。

  中國每年糧食消費量占世界糧食消費總量的 25%左右,為世界糧食貿易量的兩倍多。世界糧食市場供應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中國糧食進口過多,不僅國際市場難以承受,也會給低收入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一旦出現嚴重的糧食供需缺口,國際市場也滿足不了中國的需求。

  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不僅具有食物屬性,更具有能源、金融和政治屬性。近些年,部分國家貿易出口禁令、國際資本投機炒作以及地緣政治干預已成為國際糧食市場波動的重要原因,更是一些國家政局動蕩甚至政府垮台的導火線。中國歷史上的“種桑誤國”的故事,應該是當代中國人避免陷入“受制於人”困境必須牢記的教訓。

  城鎮化如能順利吸納中國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中國仍將有數億農民依靠種糧謀生。由於耕地、水資源短缺,中國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不具有比較優勢,加之國際資本的趨利性以及國際政治的複雜性,完全放開糧食市場無疑對中國糧食生產和市場會帶來極大衝擊,造成大量農民失業,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因此,在統籌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時,必須調控好國內糧食市場、維持必要規模的土地和水資源,穩定和保護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才能“把保障糧食供應能力牢靠地建立在我們自己身上、把飯碗牢牢端在我們手中”。

  建立起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的國家戰略

  文章指出,應加強頂層設計,積極穩妥推進糧食國際合作。一是根據中國農業資源禀賦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全面評估中國及全球糧食供需的中長期趨勢,建立基於全球視野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構建新時期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三大支柱:國內糧食生產能力、糧食進口貿易、海外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圍繞提高全球糧食市場的定價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改革。全面參與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積極參與國際糧食貿易規則以及農業標準的制定,促進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糧食貿易規則。

  建立糧食國內生產、儲備與進口的協同機制,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和穩定市場價格。一是建立起“儲備調節市場、進口充實儲備”的運行機制,搞好糧食國內生產、國內儲備與進口之間的協調。糧食主要品種的進口規模,主要考慮中國糧食供求的中長期趨勢以及保護國內糧食生產能力的需要。水稻、小麥和玉米的進口,原則上充實國內糧食儲備。國內糧食市場及其價格的穩定,主要通過糧食國內儲備的吞吐進行調節。二是按照WTO規則要求,加強糧食進口的管理。水稻、小麥和玉米的進口,要運用關稅配額管理,通過進口轉儲或鼓勵國內大型糧食企業商業儲備等途徑,把握好糧食進口的時間、節奏與規模,避免出現糧食進口的“大國效應”,衝擊國際糧食市場。大豆及其他重要農產品的進口,要盡快建立大宗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建立應對國外農業高額補貼的應急機制,減緩進口對國內生產和市場的過度衝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