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GDP增長不代表更幸福——科斯助手王寧談科斯

http://www.CRNTT.com   2013-09-24 11:48:54  


 
  王寧:科斯生前和我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不可否認諾貝爾獎有巨大的社會影響。科斯生前經常說:“除非你獲獎,親身體驗,否則不可能知道(獲獎的感受)。”但在學術圈內,得獎與否並不影響評價和認可。今天,誰會輕視Frank Knight、Armen Alchian 或者 Mancur Olson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他們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與得獎與否無關。

  人物周刊:科斯對中國的興趣濃厚,他的同事弗里德曼(1976年諾獎得主)對中國的興趣沒有科斯那麼大,卻曾三次到過中國,而科斯先生在他身體健康的時候卻一直沒能來訪中國,其中有什麼緣由嗎?

  王寧:科斯一直喜歡歷史,孩提時代讀了《馬可.波羅游記》,從此醉心中國。這應該發生在1920年之前,據我所知,老先生除歐美外,唯一去過的地方是突尼斯(1991年10月)。獲獎後,老先生收到很多次來自中國的邀請,但那時起,他的太太已經無法長途旅行,因為她暈飛機。我曾經陪二老去過Clemson 大學(位於南卡州)。校方派車過來接,我們中途要小住一晚。雖然麻煩,這是他們唯一可以選擇的出行方式。這是老先生沒有來中國的主要原因。

  人物周刊:科斯在晚年自己出錢辦了兩次中國研討會,初衷是什麼?

  王寧:可以說科斯一直看好中國。從少年時代起,他就一直在等他心目中的中國重拾輝煌。六十多年過去了,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時,他隱隱約約感到這一時刻似乎來臨了。他關注中國的經濟改革,默默地為成就鼓掌,為錯誤惋惜。2005年左右,科斯覺得中國的經濟轉型還有許多疑問,於是籌劃了一個研討會,專門討論中國的經濟改革。那時我與張五常教授和其他學者聯絡,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會議於2008年7月在芝加哥召開。2010年的會議有不同的主題,主要是討論生產的結構(structure of production)。科斯一直批判主流經濟學偏離了亞當.斯密的傳統,他認為研究“生產的結構”可以把斯密傳統繼往開來。因為他很看重中國學者在這一歷史挑戰中的作用,於是邀請了不少中國學者赴會。

  人物周刊:科斯提出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哈耶克“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理論的一個極佳案例。這種提法是否過於強調“意外”的作用了?

  王寧:中國經濟的市場轉型的確出乎意料。首先,中國經濟改革走向市場化與中國政府的初衷大相徑庭,因為中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社會主義經濟(中央計劃和公有制)。這一點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報告中說得很清楚。其次,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速度出人意料。張五常教授在80年代初大膽預測中國會走向市場經濟,不過是空穀足音。但即使大膽、睿智如張教授也數次低估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科斯是當時唯一相信、支持張教授預言的西方經濟學家,不過連他也以為這個過程需要50年或者100年,而不是20、30年。

  人物周刊:科斯提出中國改革開放中的“邊緣革命”概念——農民發明了承包制;鄉鎮企業引進了農村工業化;個體戶打開了城市私營經濟之門;特區吸納外資。與國企相比,這些都是經濟中的“邊緣力量”。如何理解這種“邊緣革命”的力量,既然發揮了重大作用,那就應該並不“邊緣”才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