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什麼安倍政權“一意孤行”?

http://www.CRNTT.com   2014-01-04 09:16:52  


 
  安倍做出參拜的決定,他自己和其顧問,以及日本外交部門,肯定知道中韓會作出強烈反應的,但是,他們根本不在乎這樣的強烈反應。正因為不在乎,所以,中韓的反應就更加強烈。而更加強烈的中韓反應,日本人反而覺得參拜成功了。何況,日本精心選擇在北京紀念毛澤東生日當天參拜,就是為了更強烈地刺激中國。

  日本看到了中國當前面對的巨大經濟困難。經濟增長歷史性地降下來了,但經濟結構問題更加嚴重,“錢荒”折射了中國的金融和債務危機,環境代價巨大,已經無法再依靠犧牲環境來增長,新的增長要靠“全面、深入改革”,但中國執政黨的“三中全會”的決定要落實,也需要時間。

日本對中國“軟肋”一清二楚

  日本深知,中國存在著嚴重的腐敗問題,這是過去三十年高速經濟增長的產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認為,即使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主導的反腐敗動真格的,要見到成效也是幾年以後的事情了。

  120年前,日本海軍在實力上不如中國,但卻敢於對付清朝海軍,就是因為日本知道,當時的清朝,積重難返,尤其是官員的腐敗,包括新建的北洋水師,表面強大,內在不堪一擊。結果,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國居然兵敗日本。

  120年的今天,又一個甲午時刻到來,日本不僅選擇了毛澤東誕辰,而且又選擇了甲午,其挑釁中國之意昭然若揭,因為在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的今天,“中國崛起”了,日本不可能接受中國的崛起!

  日本更知道中國的一些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的“軟肋”。

  安倍政府在過去的一年出訪了所有的東盟(亞細安)國家,甚至也不放過只300多萬人口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蒙古國,構築了“包圍”中國的亞洲聯盟。而與此同時,中國與亞洲鄰國的關係幾乎出現了歷史上最為嚴峻的局面。即使原來一度關係穩固而深刻的緬甸和朝鮮,與中國的關係也複雜化,甚至惡化。

  日本深知,中國的經濟重心、關鍵基礎設施(如三峽大壩)在沿海、東部,且一直在日本軍事計劃者的打擊考慮之中。鑒於中國有重大的、致命的軟肋,中國其實還是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甚至不敢真的與日本開戰,萬一真的開戰了,日本會利用仍然具有的海空軍優勢,極力重創中國經濟要害部門和地區,使中國經濟倒退至少20年,國內社會動蕩,甚至陷入巨大的政治危機,而如果中國動用核武,就等於使軍事衝突升級,美國勢必全面捲入,那樣的話,亞太地區大戰開始了,最後的失敗者很可能是中國。這樣的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 對於日本戰略研究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不知推演了多少次。

  在安倍參拜前,日本與印度的關係得到了加強,東京和新德里如今是對抗中國的“戰略軸心”。日本深知,印度在虎視眈眈,期待著中日戰略衝突的戰略時刻到來:在中日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印度進軍西藏,中國東西顧此失彼,“世界第三級”,也就是亞洲的大水源的青藏高原落入印度控制,現在“流亡”印度的“西藏噶廈政府”在印度支持下回到拉薩。中國在地緣戰略上就會發生難以挽回的損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