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2014年流動性形勢不容樂觀

http://www.CRNTT.com   2014-02-20 09:41:59  


 
  存量及其結構的深刻演變是流動性問題的主因

  文章認為,表外業務發展、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監管政策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等多方面因素是導致市場流動性持續偏緊的深層次原因。

  在現行存貸比監管體制下,為投放貸款,銀行需要增加足夠的一般性存款(注:下文提到的存款都指的是一般性存款)。近年來,商業銀行負債狀況持續處於偏緊狀態。方興未艾的貨幣市場基金等競爭性產品收益率的相對優勢較為明顯,是銀行吸收存款難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銀行往往採取了在月末和季末通過理財產品等方式回籠存款。這導致理財產品利率水平上漲,也使得銀行資產和負債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都不匹配。存款月末陡增,月初驟降,不少銀行存款大部分時間實際達不到年初水平,統計數據並不能真正反映銀行存款的實際狀況,M2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從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來看,商業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占比越來越高,資金來源和運用的期限匹配越來越不合理,不利於銀行改善流動性狀況。2003年之前各銀行中長期貸款比例一般在50%以下,但目前不少銀行這一占比已經達到60%,融資平台、房地產貸款期限通常在三年以上,是中長期貸款的主要組成部分。個別銀行由於信貸組合中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比重較高,中長期貸款占比較高是合理的,但中長期貸款占比高當前已經成為行業中較普遍的現象,這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按理,商業銀行貸款期限應該以一年期和一年期以下為主,中長期比例應該在40%以下為宜。目前銀行面臨大量貸款在短期內難以收回的狀況,是對銀行流動性管理產生壓力的重要原因,這已形成了行業積累的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問題。

  從監管角度考察,近年來,持續較高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降低了商業銀行體系信用創造的能力,有可能是目前中國貨幣乘數偏小的重要原因。與新增外匯占款、公開市場淨投放等簡單創造基礎貨幣的方式不同,存款準備金率偏高,形成了持續限制貨幣增速的叠加效應。目前中國商業銀行100多萬億存款中的約20萬億是作為法定準備金而不能運用的。銀行新增每一筆存款的16%-20%要上繳為法定準備金,不能作為新增資金來源而加以運用。儘管存款準備金每月分幾次上繳,但考慮到銀行存款增量中已有“水分”,準備金完全有可能實際多繳,從而導致銀行流動性進一步承受壓力。再者,過去存款準備金率提高是作為對衝外匯占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工具之一來加以使用的,但2012年新增外匯占款偏低,僅有約5000多億元,而準備金率並沒下調。尤其是2013年新增貸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已近90%,在扣除存款準備金之後,銀行的流動性就沒有理由不緊。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中國貨幣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準備金率政策應如何應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必須指出,存貸比監管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金融脫媒和互聯網金融發展步伐加快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銀行發展存款業務的困難與日俱增,部分銀行的存貸比持續處於高位,加大了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壓力。為了保證貸款能按計劃投放,銀行必須在相應時點上保證存款達到應有水平,從而在月末、季末、年末運用理財產品等各種手段加大存款吸收力度。這一方面使存款進一步成了各家銀行爭奪的焦點,在銀行之間加大流動;另一方面部分同業存款搖身變為客戶存款,改變了其存款的形態,這帶來了存款市場間歇性大幅波動,也增加了行業的流動性緊張,尤其是推動貨幣市場利率大幅上升。在這一體制下,銀行不僅需要滿足流動性監管的要求,保證不出流動性風險;而且還要使存款達到貸款投放的相應水平,這項規定是當前銀行業很多不合理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從整個銀行業來看,近年來同業存款比例大幅提高:2006年上市銀行同業負債占比為8.6%,至2013年三季末則達到15.5%。近年來存款增長速度看似不低,2013年在貸款增速下降同時,存款增速還略有上升,這其實是假象。如前所述,存款統計數據中存在大量水分,行業負債中同業負債的實際比例要遠比目前的水平高,保守估計在20%左右,銀行業的負債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運用此工具無疑會在市場流動性已偏緊的情況下人為地增加市場壓力,已經不切合實際。

  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也會產生流動性收緊的效應。由於中國長期存在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低於均衡水平。在近期利率市場化向縱深推進,存款增速放緩,且貨幣政策維持穩健的條件下,存款市場競爭明顯增強,這導致在利率市場化初期中國存款利率呈上升趨勢,而這與流動性偏緊的市場態勢也形成了一定的非收斂蛛網效應。這一效應在2013年對流動性緊張帶來了明顯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