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平衡改革和增長關係是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14-02-24 09:38:52  


如何平衡改革和增長的關系是未來宏觀政策的關鍵。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訊/1月份社會融資總量達到2.58萬億,明顯超過此前市場預期。同時,一系列景氣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活動出現了降溫。意味著經濟增長對信用和債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化。2012-2013年每年債務率上升都在15-16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這個速度增長下去,到2016年非金融部門債務率就會達到GDP的250%左右,這恐怕是僅次於日本的債務水平。

  未來路徑的三種選擇

  上海證券報發表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煜輝文章分析,未來的路徑無外乎三條:一是繼續加杠杆;二是維持現有的杠杆水平;三是主動開始減杠杆(嚴格地講,這一過程是這樣的:前期由於經濟減速過快,可能還會有一個短暫的債務率跳升過程,然後隨著債務重組和資產清算的展開,債務率開始趨勢性下降)。

  但減緩或控制債務率上升,不是件容易的事,將面臨很大的經濟增速的挑戰。可以簡單核算下,2013年非金融部門債務率大致相當於GDP的201%。假設加權平均債務成本為7%,那麼每年總債務滾動利息就相當於GDP的14%。如果名義GDP增長能穩定在9%(實際增長大致是7%),若想把債務率控制在目前水平不上升,每年社會融資總量占GDP的比例必須壓制到18%以下。這比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要低10個百分點。

  第一個問題,如果債務率繼續攀升,利率的中樞能穩定在目前水平不再上升嗎?第二個問題,如果嚴格控制信用總量的擴張,名義經濟增速還能穩定在9%以上嗎?自2009年開始,每年的社會融資總量都接近於GDP的30%,而名義經濟增速卻下降了近一半。經濟增長對債務依賴性極強,考驗央行以及更高宏觀決策層的大智慧。

  如何平衡改革和增長的關係是關鍵

  文章表示,習主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一周在湖南視察工作時指出: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們發展歷程必須邁過的坎,要轉要調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否則資源、資金、市場等各種關係都綳得很緊,就轉不過來、調不過來。這段話雖然沒有明確講經濟增速的合理範圍是多少,但它非常清晰地點出了改革和增長速度之間的邏輯關係——要想推進轉方式和調結構,就必須要犧牲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如何平衡改革和增長的關係是未來宏觀政策的關鍵。

  其一,改革對短期經濟增長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比方說是減杠杆、去產能,如加強對國企治理的管理,加強對地方財政和投資的管束,清理銀行影子業務等等,無疑對經濟增速影響是負面的,特別是短期對增長影響會立竿見影。但這種陣痛對長期是有大利的,它降低了未來經濟的“尾部風險”,增強宏觀的穩定性,是值得的。再比方說另外一些方向的改革對經濟增長有提振的效果,如放開二胎政策,戶籍制度的改革,有助於提振內需;如減政放權、放開創新,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等等各方面,能提高經濟效率。但是它們可能對經濟增長的效果會比較緩慢,需要一些時間的累積。

  所以,現實中可能會出現改革對增長速度的正向影響不能對衝掉負向影響,在某些時間段不能形成一種“無縫對接”的效果,從而在改革前期出現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這是非常正常的,也應是預期之中的。中國現在最應該避免的是:為了保增長把減杠杆推遲了(甚至進一步被動累積杠杆),而對經濟增長正向效果(加需求、增效率)的結構性改革沒有跟上,我們就浪費了改革最好的時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