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金融:貨幣寬鬆的憂與解

http://www.CRNTT.com   2014-07-18 08:42:06  


中國M2存量之所以偏大,主要是由於統計口徑問題。
  中評社北京7月18日訊/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名義總需求不足,實際總供給過剩,經濟有步入通貨緊縮和“流動性陷阱”的危險。根本解決之道是實施適度寬鬆的總量政策,包括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為積極的公共投資政策(應對“流動性陷阱”)。當前公共投資政策已陸續推出,然而貨幣政策卻是只聽雷聲,不見下雨。那麼,管理層到底在擔憂什麼?

  擔憂M2存量“過大”? M2增速超出調控目標?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範建軍文章表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M2存量已突破110萬億元,接近名義GDP的2倍,遠超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很多人據此認為中國M2存量偏大,實體經濟流動性過剩。實際上,中國M2存量之所以偏大,主要是由於統計口徑問題。央行把大量作為金融資產存在的定期存款(約占各類銀行存款的60%)納入了廣義貨幣的統計口徑,結果導致M2存量的統計數據偏大。

  2013年底,中國廣義貨幣存量達到110萬億元,而當年名義GDP僅為56.9萬億元,即使每1元廣義貨幣全年只參與一次商品交易,那麼,全年真正發揮了商品交易功能的廣義貨幣充其量只有56.9萬億元。剩餘的53.1萬億元的所謂“廣義貨幣”則常年不參與商品交換,對於這樣的“貨幣”還能稱之為貨幣嗎?更何況像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這樣的高流動性的貨幣1年中參與商品交換的次數何止一次。因此,常年不參與商品交換的“廣義貨幣”遠不止53.1萬億元。

  對於這些常年不參與商品交換的“廣義貨幣”,應將它們歸入“金融資產”的範疇而從現有貨幣統計口徑中剔除,正如歐美國家不會將企業債券納入廣義貨幣的統計口徑一樣。由於居民和企業持有這些所謂“廣義貨幣”的目的不是為了進行商品交換,而是為了獲取投資收益(利息),因此,它們並不是名義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另外,在現有統計口徑下的M2增速之所以高出名義GDP增速4個多百分點,主要是因為它除了需滿足經濟增長對貨幣增長的需求外,還要滿足居民財富增長對存款類金融資產增長的需求。

  歐美國家的廣義貨幣M2存量之所以遠低於中國,主要是因為歐美國家企業的中長期融資主要依靠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而中國和日本則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相應的,歐美國家居民投資金融資產的標的主要是股票和債券,而中國和日本居民投資金融資產的標的主要是銀行存款。因此,說中國廣義貨幣存量過大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