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活在案件里外的人 ——回訪鄧玉嬌案

http://www.CRNTT.com   2014-08-26 15:37:07  


 
  “她(鄧玉嬌)現在一個月的工資1300多塊錢,去除一些費用,也就1000塊錢。”張樹梅說。

  “但工作還是挺輕鬆的。”鄧玉嬌的外婆說。

  我向張樹梅提出,想見見鄧玉嬌。張樹梅考慮了一下,打電話徵求了鄧玉嬌的意見,鄧玉嬌通過電話跟我聊了聊。她的話語聽上去挺疲憊,一直都是語氣輕微而簡短地回答我的問題。她強調的是,謝謝當初幫過她的人。

  律師當時在的表現讓從全國圍湧而來的記者印象深刻。龍志將在場的記者列為三類:一類將律師當成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一類是瞎子摸象有聞必錄;另一類則是獨立調查後抽身事外,提出質疑和判斷。

  龍志的報道出來後,有律師和學者很不客氣地批評了他,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平衡報道”很愚蠢。網民罵他的聲音更是鋪天蓋地,有人幹脆寫信到報社,要求開除記者龍志。這一度困擾了他。“之前,我出去做調查報道,回來之後,一搜索,都是好話一片,這篇報道不同。”龍志說。

  最讓龍志難以接受的是,南都內部的討論中,有同事說他的報道是南都10年里的一顆老鼠屎。這樣的討論態度,他斷難接受。

  龍志的報道,模仿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小說《一樁事先張揚的凶殺案》的筆觸。為了表述流暢,他做了許多技術化的處理。他一一跟我說了當時的信息源。這是一篇特稿,特稿經常被人提到的就是信息源的處理問題。懂特稿的明眼人,能夠看出其中的信息源。也有記者為了保險起見,在文章的後邊會逐個列出。

  看到龍志報道的時候,張樹梅也提出過疑問:這些信息是從哪來的。龍志是嚴謹的記者,他說了自己的看法,“有時候,母親不一定完全懂自己的女兒。”

  那段時間,鄧玉嬌的形象在不同群體的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樣的,比如網民、比如律師、比如記者,各不相同。

  從記者的角度來說,呈現複雜性大概是最重要也是最可行的。“想呈現複雜性,記者的心態得簡單一些。”龍志是那種在公共場合發表意見不多的人。他有微博,但極少發。他不是熱衷於通過社交媒體展現行動力的人。更接近事實——這大概才是他想做的。

  他比較同意巴東縣公安局局長楊立勇的話,這是一起簡單明了的刑事命案。“但要認識到這點,似乎很難,雖然事實擺在眼前。人們總習慣於遵從生活的經驗,又夾雜著種種社會矛盾、積弊,用來解讀當下中國發生的事,至此,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鄧玉嬌。四川大竹、貴州甕安皆如此,鄧玉嬌案更是很好的佐證,無一不是裹挾著民意汹湧而來。對於中國媒體而言,民意是一杆秤,它度量著媒體的善惡優劣。但作為一個經歷過此事的記者,我腦袋里總浮現一個假設:假如民意是錯誤的,是矯枉過正的,媒體該如何適從?”

  龍志思考了當下語境中媒體有時要面對的共同困惑:是堅持立場,還是順應民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