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黃清賢:兩岸關係互賴辯證與認同重構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0:45:51  


 
  群體凝聚力是作用於群體成員,使他們留在群體的力量所形成的總體場域。⑦相關過程是行為受到了個人心智再現的心理體驗影響,同時也受到心理評價關係的影響,於是構成心理生活空間,從而建立引導行為方向的動機網絡;換言之,群體凝聚是藉由這種過程,讓鬆散的個體成為緊密的群體。

  從引用自然科學概念,原子個體會因彼此力量結合成分子群體的社會科學模型,亦即社會凝聚力模型而言,包括了共同命運、合作相依、態度相似、空間接近、面臨相同威脅、被對方認可、有吸引力的特質、群體任務的成功等要素,會讓個體相互吸引而集合凝聚成群體。

  在上述要素中,兩岸的群體凝聚可以從共同命運的建構開始,推動共同目標的合作相依,形成相似的處理問題態度,善用空間接近的優勢,解決面臨的相同威脅,累積被對方認可的經驗,促進有吸引力特質的評價,共創群體任務成功的結果,則兩岸的認同將能提升與強化。

  何謂共同命運?共同命運是每個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決於整個群體的情況。⑧共同命運可能是好事,例如一群人打贏官司後得到賠償。但共同命運也可能是壞事,比如遭受外力威脅,就像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對其他歐洲國家(或地區)的威脅;或是現在環境保護議題中,地球暖化與溫室效應對人類的威脅。

  如果一個侵略者同時威脅兩個行為者的生存,由於敵人的敵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這兩個行為者很容易視彼此存有共同命運。可是當共同威脅消失後,這兩個行為者經歷這些過程,仍沒有共同命運的認知,則結盟的朋友關係也將隨之消失。

  所以,倘若威脅不是迫在眉睫時,想要呈現具有共同命運的情境,就必須作出很大的觀念努力。這種努力可能要取決於倡導者和認知社群(Epistemic Community),率先推動共同命運的認知;但即使如此,面對威脅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經常信任感不足,所以侵略者常能分化他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