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吳東野:東亞安全陷困境 台灣戰略須審慎

http://www.CRNTT.com   2014-11-01 00:44:56  


 
        安倍任內 中日問題難解

  安倍上任後的中日關係形同火上加油,衝突不斷擴大。安倍對外建構“自由與繁榮之弧”,遂行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在全球各地散播“對抗性”和平主義,藉合縱連橫策略圍堵中國,阻礙中國實現“兩洋戰略”。近來更加碼積極介入南海爭端,欲藉美日軍事同盟關係,試圖將“香格里拉對話”與G7峰會變成圍堵中國的場域。

  日本民族與文化性格中具強烈的羞恥感,卻少了罪惡感,缺乏反省二戰歷史的動力。安倍不斷的言行挑釁,擺明想仗勢《美日安保條約》糾結抗中力量,進而挑動中美升高對立情緒。美國人類學者潘乃德(RuthBenedict)早在1940年代的著作《菊花與劍》(TheChrysanthemumandtheSword),即深入描繪過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遜、自大卻有禮)。安倍想必清楚,日本首相(暨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等同否認與美化日本的侵略史。他言詞上表示無意傷害中韓兩國人民感情,行動上卻修改“村山談話”(承認侵略)與“河野談話”(承認慰安婦問題),去年4月在參院預算委員會上,更語出驚人提出“侵略未定論”。

  以往日本官員有關侵略史的道歉言論,無論是受外在環境壓力,或因策略性的妥協而為,今日的安倍若不能清醒地反思過去,東亞未來就很難維持長久的和平。日本天皇明仁去年12月慶祝80壽辰,提起記憶深刻的“上次戰爭”時,既為310萬日本人喪失生命感到難過,也慶幸日本今日的繁榮得利於戰後和平“憲法”。此番言論聽似渴望和平與譴責戰爭,卻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對中國及東亞國家的傷害不發一語,似乎有心將日本視為二戰的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安倍晉三承襲了美國慣用的兩手策略,對外不斷釋放與中國對話的善意,頻頻派員訪問北京製造假象,實際上從未正面回應北京提出“正視歷史、深刻反省、低頭認罪、痛改前非”的訴求,日本右翼“內閣”若成為中日爆發軍事衝突的隱憂,東亞和平與安全也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威脅。

  習近平參加今年9月紀念抗戰69周年活動時,以兩個“堅決”(捍衛歷史與維護和平)和三個“絕不允許”(不容否認與歪曲歷史、不容軍國主義、不容歷史悲劇重演)警示安倍“內閣”,並首次劃定中國的容忍底線。然而,中國期待日本幡然悔悟,恐待後安倍時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