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北京專家:移動新媒體 如何影響台灣民意

http://www.CRNTT.com   2015-01-04 00:12:35  


 

  移動新媒體時代的台灣民意

  民意是指社會公眾對公共事務或特定現象的意見或態度,意見側重於針對當時形勢作出的反應,而態度則是總體的趨向。台灣民意是指在當前台灣社會里大多數人對於當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以及兩岸關係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以及各種現象的意見和態度。

  1、台灣民意的基本特徵

  根據台灣研究領域的“南派泰斗”、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先生的研究成果,台灣民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具體表現為台灣是開發較晚的移民社會,且在近代經歷了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而1949年後的兩岸分治局面,又造成了台灣在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上與大陸的較大差異。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又造就了台灣民眾的特殊心態,包括悲情心態、出頭天心態、台灣人優秀與“小國寡民”認識,對祖國的親切感與疏離感並存心態,對日本“對抗-親近”的雙重認知以及親美心態,還有近年來大行其道的“台灣主體意識”等。目前台灣民意紛繁複雜,可稱為台灣主流民意的包括:支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支持在兩岸關係上維持現狀,認同台灣主體意識。

  在移動新媒體時代,台灣社會民意在政治及社會領域呈現三種結構,一是對現狀不滿意者。這部分民意往往較為偏激,其行為易出現破壞社會秩序的舉動。二是公共政策的反對者。新媒體時代公民表達合理訴求的渠道更加多元、暢通,這部分民意屬社會常態。三是“台獨”人士。“台獨”人士利用新媒體進行社會動員,實現政治目標,但這也是台灣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對此應全面理性看待。

  2、台灣民意在移動新媒體時代出現的新特徵

  (1)島內民粹主義出現進一步抬頭跡象。民粹本意是指平民的治理,用以描述與精英主義相對應的一種民主狀態。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表現為極端的平民化傾向,將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民粹主義在現實中更多表現出非理性、輕程序、暴民政治的傾向。台灣的反對黨——民進黨早年正是靠著訴諸民粹,給國民黨貼上腐朽的精英階層標籤,以此挑動族群衝突,攫取政治利益,從而實現了政權輪替。2008年民進黨下台後,更加重視民粹操作,寄望於以“民主式的階級鬥爭方式”重奪政權。在民進黨操作下,民粹主義在台灣社會愈演愈烈。移動新媒體時代,由於信息發佈門檻低,公眾就是信息發佈與接收的主體,因此實現了“以平民為中心”。這進一步便利了民進黨特別是“台獨”人士利用新媒體進行社會動員,並以平民、弱者、被壓迫者的代言人自居,進而博取同情,煽動民粹情緒實現政治利益。今年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就是以新媒體為工具,借煽動民粹主義實現政治目的的典型事件。參與其中的所謂民意領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精英或英雄豪傑,明顯特徵就是敢打敢衝,言辭激烈。其佔領“立法院”、公然破壞法治程序的行為,造反有理的心態,以及自詡為民眾代言人,都表現出較強的民粹主義情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