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劉迺強:香港政經困局如何解決?

http://www.CRNTT.com   2015-06-21 00:14:28  


 
  過去中央對香港(以及台灣)的種種優惠政策,都著眼於商人,一般市民大眾分不到國家發展的紅利,反而起了仇商的心理,進而仇視大陸和大陸人。

  一般市民追求的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份好工:一份能養家,過著有尊嚴的生活,有向上流動的機會的工。“中國夢”的紅利要通過第一次分配落到最多人身上,之後特區政府要通過更積極進取的第二次再分配,提供安全網,和進一步抹平社會的不公。

  如果我們同意香港的經濟問題出於空洞化,出路就是把它再充實化。很多人誤把再充實化等同於再工業化,但是香港基本上已經再無工業化的條件,只有極少數產品能繼續在香港生產。其中一個例子是食品加工,因為它首先在本地市場,其次一些有本土特色的食品如臘腸、月餅等,香港製造已建立了頗有競爭力的品牌,可以佔領內地較高價市場。

  對於香港再充實化的問題,其實《珠三角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已經一早便提出了“錯位發展”這方向。《綱要》已經放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當中,只是港人和特區政府從來都不當它是一回事而已。這論述從現代價值鏈管理的角度出發,其實所謂工業,它的“製造”部份,亦即是從原料轉化為成品這工序群,其增值只佔價值鏈的極小部份,其餘包括研發、設計、採購等等一直到物流,金融,都是我們稱之為“服務”的環節。其實除了“製造”部份,香港事實上仍吃很大的一片,所以才有madeinHongKong(“香港製造”)和madebyHongKong(暫譯為“香港統造”)之說。但是隨著香港這邊三十多年不作為的結果,香港主導的“香港統造”也在衰落中。

  要扭轉這局面,特區政府需要有真正有配套支持的產業政策。曾蔭權年代的什麼“六大優勢產業”,我當時就批評說這是“沒有產業政策的產業政策”,只是說在嘴皮上的。梁振英堅持要設科技局,其實也有點產業政策的味道,也想真的投放資源去發展。只是嚴格來說,不論內地流行的“高新科技”也好,或者董建華自創的“創新科技”(innovationandtechnology嚴格來說應該是“創新及科技”)也好,“科技”一詞太籠統,說不上是一門產業。我們需要更細致的探討,香港需要支持發展的比如是“生物科技研發”、“網路科技應用”之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