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智庫雜誌: 如何對待兩岸關係中情、理、法

http://www.CRNTT.com   2015-07-12 00:29:31  


 
  協調兩岸關係情理法問題的方向

  1、情為基礎,持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會見國民黨連戰榮譽主席時指出,“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從歷史看,120年前台灣被日本強佔,台灣與大陸聚少離多,台灣社會長期經歷了與大陸社會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宣傳,雖然兩岸人民共同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兩岸同胞骨肉相親,但是民眾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理想訴求仍然存在不少差異。“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特定的心態。”兩岸民眾在政治主張、制度選擇和“台灣主體性”的認知上差異性更為突出。而從現實情況看,2000年後,國民黨在台灣淪為在野黨,主張激進路線的民進黨上台執政,推行“去中國化”政策,通過激化省籍矛盾和“統獨”對立謀取政治資源,在社會文化上造成了不利於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遺毒。台灣兩黨政治格局加快成型,政治生態的演變無疑加大了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複雜性,政治人物往往摯肘於台灣選舉政治的現實,立場左右搖擺,行事瞻前顧後,過分的信賴民意,而缺少大破大立的決心。比如,國民黨在推動兩岸政治協商上意志不堅決。馬英九在2008年就職講話中,曾提出兩岸協商和平協議。但在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步入正軌之後,馬英九的態度明顯轉變,消極對待兩岸政治協商,以時機不成熟、民意不支持等理由排斥兩岸政治性對話,稱兩岸政治對話,目前不是最要緊的事,要有迫切性才談。最近又感到兩岸關係的大趨勢難違,否認兩岸“只經不政”,表示目前兩岸已經有政治對話的成份,推說“過去五年兩岸簽定19項協議,也是屬於政治問題。”雖然如此,我們也看到解鈴還需系鈴人,民情民意既是歸宿點,也應該成為出發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是建立在對兩岸關係歷史發展趨勢清楚認識的基礎上,也是形塑兩岸民眾共同信念的重要途徑。幾年來,我們慶幸的看到,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格局下,兩岸交流的全面展開,兩岸民間社會的力量被激發出來,兩岸民眾的生活、工作、價值觀念有了越來越廣泛的鏈接,正在逐漸形成兩岸社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事業,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基礎,通過兩岸一體化,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形成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體認知,早日實現共同的中國夢。

  2、理是關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放鬆

  在兩岸交往和兩岸談判的過程中,維護主權完整是最起碼的原則,是兩岸談判的底線。一中原則,不僅是構建新的兩岸關係需要恪守的公理,而且既合情,也合乎兩岸的“法”,大陸與台灣的法律體系都無法回避而且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一中原則”是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交集,並且不能退讓,在這個原則上退讓,與維護國家主權的大原則將背道而馳,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會失去意義。如果兩岸關係成為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兩岸是“一邊一國”、“兩個中國”或是“一中一台”,兩岸的主權遭受分割,兩岸都無法向民眾交待,台灣當局的政治體系也將面臨崩潰,不排除台灣出現大的動亂。兩岸及島內形勢的不穩定將更加有悖於台灣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公道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習連會上也重點論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性地位,他指出,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基礎是兩岸關係之錨。只要這個基礎得到堅持,兩岸關係前景就會越來越光明。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可見,“一個中國”原則這個兩岸關係中基本理性的重要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