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保持戰略定力 求新求變求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5-07-28 06:48:56  


如果以變應變,善於在變中求新、求進、求突破,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就一定能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撑的經濟體系,使改革創新成為觸發中國經濟打開燦爛新空間的強大動力。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強調,適應和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對於我們深刻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性特征,心無旁騖地繼續扎實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上海證券報發表新華社副社長慎海雄文章表示,習總書記強調的“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與“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是指導我們辯證看待當前經濟發展形勢、認識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科學方法論。有自信才能有定力,也只有保持定力才能更加從容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這是確保我們走出一條經濟發展新路的思想基礎和戰略保障。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則是在戰略定力和發展自信的前提下,打通道路的重要方法和實現路徑。

  文章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所謂戰略定力,是在把握大勢前提下為實現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而應具備的寬闊視野、戰略睿智和堅定沉著的行動能力,是基於全局性根本性和長久性的穩定優勢和實力。習總書記反覆指出,“實現我們確立的奮鬥目標,我們既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麼改、怎麼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辦法。”在經濟新常態下,唯有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我們才能做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才能在“亂花漸欲迷人眼”時保持沉著冷靜,在“千磨萬擊”和“東西南北風”中“咬定青山不放鬆”,向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協力奮進。

  文章分析,習總書記強調保持戰略定力,首先在於對國內外大勢的尖銳洞察和敏銳判斷。總書記叮囑領導幹部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善於觀大勢、謀大事。對此,必須深刻領會,認清大勢,把握大局,努力做到站位高、想得深、看得遠。當前,我們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利益多元思想多樣,新的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要從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脈搏,在眾說紛紜中開出改革良方,就必須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蹄疾而步穩地推進各項改革。同時,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具備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決策的堅定執行力和決策力。正如習總書記所希望的,每位同志都要從做好整體工作出發,找准本職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都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切實拿出過硬的舉措,把各項政策規定落到實處,用百折不撓的意志爭創一流業績。特別是涉及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和黨的建設等全局性的重大問題,領導幹部要善於“踱方步”,善於從戰略上作謀劃和決斷;凡是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的各種重大問題,也要從戰略層面來考量,既治標更治本。對中央已經確定的各項改革舉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決不容許搞選擇性改革,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不執行,更不容許搞變通、“軟抵制”。堅決執行中央的大政方針,不僅考驗領導幹部的戰略定力,也是對講規矩、守紀律的直接檢驗。各級領導幹部對此要旗幟鮮明、毫不含糊。

  “君子從時”。順勢求變,是偉大民族與偉大政黨的共同基因。有厲行求變的精神,才能走在時代前列。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落腳點要體現在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上來。“人只有在變中求不變。”新常態下,從國內外大勢分析,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大格局沒有變,新常態蘊含新機遇,必須以變應變,抓住機遇、創造機遇。對此,習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核心在於變。應對經濟新問題,落實求變新路徑,在求新、求進、求突破中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邏輯告訴我們,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處於合理區間,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同時,經濟運行中一些積極變化正在不斷累積,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因此,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不必計較一日之短長,更不要心猿意馬、患得患失,而是要從新常態視角認清發展大局,保持定力、正視困難、主動作為。尤其是要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控風險三者之間的平衡點,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直面變化,變中求新,在變化中發現新機遇、尋求新突破,努力闖出一條新路。

  “變則通”,變是社會發展大勢所趨。經濟大勢瞬息萬變,順應潮流才是發展之道,誠可謂形勢比人強。通過變革打通道路,釋放經濟發展潛力,是一篇必須做好的大文章,也是破解新常態下各種矛盾和問題、走出發展困局的“鑰匙”。比如,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正在縮小,而差距縮小的過程也孕育著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專家對此的分析表明,一方面,投資潛力大。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基礎設施水平仍有著較大差距,中西部地區差距更大,尤其是環境保護、民生改善需要巨額投資。另一方面,消費潛力更大。中國消費結構升級在加快,由原來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向住行、教育、旅遊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過渡,消費升級剛剛開始,空間剛剛打開。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加快融合,優化了市場資源配置和生產流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和供給效率,更是催生出新的業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充沛動力。在這一系列變局面前,唯有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抓住“四化”所蘊含和催生的各種機遇,堅實地推進改革,才能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進一步打下堅實基礎。

  變,除了有推陳出新的勇氣,還要有冷靜的頭腦以及遠見卓識。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深謀遠慮,也為中國經濟變中求進營造了良好環境、創造了新的機遇。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例,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激發形成的強大市場力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動億萬人民幹事創業的信心和力量,形成了推進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穩定增長的有力保障。“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齊頭並進,正在大大拓展和優化中國經濟空間布局,形成內外統籌、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良性發展格局。把握住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學會戰略思維和戰略定力,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中抓住根本,在眼花繚亂的變化中堅守自信,必定會形成創新無限、機遇無限的大格局。

  文章指出,面對新的挑戰與新的歷史機遇,如果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安於現狀、抱殘守缺,必然是要麼固步自封,要麼蹈常襲故,導致“煮熟的鴨子給飛了”。相反,如果以變應變,善於在變中求新、求進、求突破,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以前瞻的眼光,未雨而綢繆,就一定能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使改革創新成為觸發中國經濟打開燦爛新空間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