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章念馳認為“被統一”新命題產生

http://www.CRNTT.com   2016-02-23 00:11:40  


 
  台灣完成的第一次轉型,是在十六年前,即2000年,以陳水扁為代表的民進黨第一次獲得執政權為標誌。這時“民主化”與“本土化”取得了很大成功,民進黨由“街頭黨”走向了體制內“合法競選”的政黨,由推翻“外來政權”——“中華民國”,變為接受“中華民國”的變化。但這十六年,台灣走向進一步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民進黨一方面在體制內“合法鬥爭”,一方面縱容“公民運動”,讓“太陽花學運”等“公運”去扮演“極獨”角色,自己適度靠向“中間”,成功地獲得了半數以上的支持。台灣的“本土意識”已上升為“台灣主體意識”,形成了以“去中國化”的“新國家意識”,連中國國民黨也將慢慢蛻變成“台灣國民黨”了。

  因此,一個與中國大陸有著“九二共識”政治連接點的國民黨“政府”已敗下了陣來,一個有可能與中國共產黨“共議統一”的中國國民黨也失去政權,這宣告了台灣以“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訴求的“政治轉型”基本完成。這可以說是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既給了台灣人民有“選擇自己制度與生活方式”的權力,對這樣的變化與發展,恐怕也應“概括承受”。否則,我們就應實行“一國一制”。

  對此我們不應“糾結”,也不要認為是我們對台政策的“失敗”,更不要認為是兩岸關係的“末日”。這可以說是台灣政、經、文、史發展的一種“必然”。一個生命的死亡,預示另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一個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未來並不一定是悲觀的。

  未來並不一定是悲觀的

  我認為未來不一定是悲觀的理由有五點。

  一、蔡英文靠了“三只小豬”當選了,這顆“空心菜”有什麼本事能治理好台灣?靠“民粹主義”會比馬英九搞得更好嗎?我們只要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稍加研究,就會發現台灣的治理問題是結構性矛盾所決定的,民進黨長期以來縱容台灣民眾“一味責怪政府”,形成了“民粹”盛行,這種結構性矛盾不是換個領導人可以解決的。加上蔡英文等長期疏於對治理台灣的研究,只專注政治鬥爭,她未必能治好台灣,她的政治生命未必會比陳水扁、馬英九長多久。台灣政治領導人的“折損率”一般是很高的,上台初期,他們支持率往往超高,要不了多久,支持率就會暴跌。“空心菜”的宿命大概也如此。也許人們不久就會懷念馬英九了,台灣社會生態就是如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