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英津中評撰文:國民黨新政綱的兩大亮點

http://www.CRNTT.com   2016-09-12 00:12:56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在全代會中致詞(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作者 王英津)2016年9月4日,中國國民黨第19次全黨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國民黨的新政策綱領(以下簡稱“新政綱”),該綱領在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寫道:“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上,深化九二共識。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能性,扮演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確保台灣人民福祉。”從新政綱涉及兩岸關係的論述來看,其亮點主要有二:一是不再提及“一中各表”,二是倡導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可能性。下面就這兩點展開進行分析:

  (一)不再提及“一中各表”

  “九二共識”是兩岸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共識,但長期以來,台灣方面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同時,總是在其後附加“一中各表”,使得兩岸在共識之下深藏分歧,所以一直無法實現完全共表。現在新政綱取消了“一中各表”四個字(即將過去“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調整為“九二共識”),那麼兩岸在“九二共識”問題上至少可以實現形式上的共表。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取消“一中各表”,為國共兩黨共表“九二共識”奠定了基礎,因而具有積極意義。自2015年以來,洪秀柱一直主張兩岸應從“各表”邁向“共表”(亦即“同表”)。她作為國民黨參選人角逐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時曾主張過“一中同表”,但後來鑒於黨內的批評聲音而放棄。此次取消“一中各表”,使兩岸在“九二共識”問題上的文字表述完全競合,進而推動兩岸共表“九二共識”,或許是洪秀柱及其智庫的用意所在。倘若果真如此,那麼兩岸在“一中共表”(或曰“一中同表”)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因為兩岸共表“九二共識”的實質就是共表一中。

  然而,儘管從“各表”走向“共表”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路徑,也創新兩岸政治關係論述的基本方向,但這僅僅是就總體趨勢而言的,走向“共表”固然需要發揮兩岸的主觀能動性,人為地積極向前推進,但更主要的還是受到兩岸關係客觀現狀的制約。從目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兩岸關係來看,並不具備“一中共表”的條件。儘管國民黨新政綱在表述上取消了“一中各表”,但意欲在今後從事實上真正避免“一中各表”,並非一樁易事。這是因為:

  第一,從事實與表述的分野來看,在表述上取消“一中各表”,並不意味著在事實上消除了“一中各表”。只要存在一中框架下的兩岸政權之爭,就必定存在“一中各表”。雖然大陸方面不能承認“一中各表”,但自1949年以來,兩岸(尤其國共)之間卻一直存在“一中各表”,正因為“一中各表”、互不承認,才維持了兩岸同屬一中這一基本架構。這裡要注意區分作為事實的“一中各表”和作為術語的“一中各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自1949年以來一直存在,而後者卻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從歷史上看,沒有“一中各表”這個術語,但卻存在“一中各表”這個事實,所以即便現在國民黨不再提及“一中各表”這個術語,也並不意味著將來兩岸之間就不存在“一中各表”這個事實。單從事實層面來看,“一中各表”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仍存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還會繼續存在,這是我們必須認清的,除非台灣方面自我承認其政權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權。從這一角度說,我們在肯定國民黨新政綱取消“一中各表”積極意義的同時,也不應對其作擴大化解釋。

  第二,從“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的關係來看,僅提“九二共識”並不能避免“一中各表”問題。回顧1992年香港會談,雙方均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在兩岸哪一個政權與中國具有同一性的問題上意見相左,均堅持己方政權與中國具有同一性(即大陸方面堅持一中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方面堅持“一中即中華民國”)。為避免因分歧而導致兩岸和談中止,大陸方面主張兩岸先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暫時擱置一個中國意涵之爭。而台灣方面認為,在主流國際社會均認同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勢下,如果不通過各表來強調“一中即中華民國”,容易讓外界產生台灣方面已接受自身是中國地方政權的印象,因此,為了凸顯自身主體性,台灣方面每逢表達兩岸同屬一中的場合,必定堅持“一中各表”,強調“一中即中華民國”。從上述歷史過程可以看出,“九二共識”是側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而“一中各表”是側重於一個中國意涵的表述。從“九二共識”產生的過程看,其本身就是兩岸在一個中國意涵問題(即“一中各表”問題)上爭執不下而求同存異的產物。因此,新政綱取消“一中各表”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因為強調“九二共識”本身就意味著在事實上存在“一中各表”。所以,單從邏輯和語法上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一個帶有部分重複性的累贅表述。當然,台灣方面故意重複有其特定的政治考量,故另當別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