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長:兩岸經貿發展 市場才是主導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16-10-25 00:08:06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執行長高長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徐夢溪)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執行長高長22日出席在南開大學舉行的兩岸經貿關係30周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並發言。高長表示,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並強調雖然政治干預一直不斷,但市場規律總是占主導力量。

  高長表示,兩岸的政治對峙一直存在,我們會擔心這樣的政治對峙對兩岸經貿的正常交流會產生影響。但如果回顧過去30年,我們就會發現,就算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間,兩岸政治呈現對立狀態,兩岸經貿交流受到到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高長對30年間兩岸經貿交流的發展做了三個方面的梳理。

  第一,從1980年到1990年,兩岸政治上保持對立,互相的投資和貿易金額不大,但貿易仍然持續發展;從2000年到2008年間,得益於陳水扁執政後,將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台商到大陸的投資和兩岸貿易發展非常快。高長強調,“可以看到,市場的力量處於支配地位”。

  他沒有忽略政治對兩岸經貿的影響,並坦言“政治的干預無法避免,其中存在外部性問題”。

  他指出,台灣方面的外部性問題是指,經貿利益和廠商的利益與“國家”安全是相抵觸的。台灣方面正是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慮,政治上就顯得保守和謹慎;大陸方面的外部性問題是指,由於經濟交流有助於祖國統一,所以大陸在政策上就表現為積極進取。

  “然而,台灣雖然政治上謹慎和保守,但還是必須要尊重市場的力量,做一些政策上的調整”。高長將此形容為“非對抗性的對大陸的經貿政策”。非對抗性就是尊重市場規律。“正是因為這樣的政策調整,讓兩岸經貿交流可以正常化發展”。

  第二,在過去30年間,兩岸的貿易和投資的互動也在變化。80年代時,由於台灣方面的管制嚴格,兩岸間的生產要素,包括資金和人才在內的交流幾乎難以進行,通常要以貨物貿易取代生產要素的交流。因此出現了貿易取代投資的現象。在90年代,因為開放的投資、資金和人才的交流,生產要素的貿易取代了貨物的貿易。

  第三,多年來,台灣在大陸投資結構和貿易結構也在改變。高長特別做了一個比較,在80、90年代,台灣和大陸的貿易和商品結構,以及投資產業的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產業類貿易在兩岸越來越深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