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台學者趙春山論習近平對台思想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7-04-09 00:08:46  


 
  自從鄧小平提出80年代“反霸、統一、四化”的“三大任務”後,“和平統一”就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戰略目標,並且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統一論述。“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為解決台灣問題做出的戰略設計,但卻在香港、澳門回歸後,得到了實踐的機會。台灣的情況與港澳不同,台灣內部各種民調顯示,民眾多數拒絕接受“一國兩制”的安排。習近平顯然理解台灣的現實情況,他在2013年8月告訴來訪的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說:“統一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心與心能夠完全互相接受。”由此可見,習對統一的看法是注重實質而非執著形式,強調水到渠成而非一步到位。我們肯定這種實事求是的想法,因為只有在兩岸心靈契合下完成的統一,才不會出現“同床異夢”的情況;也只有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談統一,才不會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疏離感。習近平的統一論述,充實並提升了“一國兩制”的內涵和理論層次,從而增加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可欲性”、“可行性”和“可能性”。

  促進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就必須讓雙方有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的感覺。早在2013年2月25日,習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就提到:“大陸和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2014年2月18日,連習再度會面,習近平表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這是推動我們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隨後,習於2015年相繼在“朱習會”、“馬習會”和“洪習會”的不同場合,都從上述兩岸的許多共同點,說明兩岸之間“不可分割”和“割捨不斷”的關係。“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使台灣和中國大陸都成為形塑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體,也讓台灣內部為長期存在“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的困惑,提供了一個答案。在共同命運的驅動下,兩岸執政當局採取的政策,都應是為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而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戰。

  在對台策略方面,習近平的總體思維是穩中求進。先“求同存異”再“存同化異”。如前所述,“求同”是求民族的認同、文化的認同和國家的認同。“求同”必須要尊重“差異”,兩者存在著辯證的關係。列寧多次指出對立面的統一,在發展和認識過程中起的作用。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法的實質,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求同存異”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儒家思想中的“和合”哲學。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它像墨家的“行動和平論”,道家的取法“自然和平論”,也都孕育著一種寬厚和相容並蓄的精神。要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除了包容力,還必須擁有高度的自信。有了自信才能從容應付各種挫折和挑戰,產生習近平所說的“戰略定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