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深度專訪:林錦昌談文化總會的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17-05-04 00:09:49  


林錦昌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 黃筱筠攝)
 
  中評社問:另大家非常關注的議題,就是“中華文化總會”更名問題,陳水扁任內曾命名“國家文化總會”,雖然秘書長受訪曾強調“沒有改名的問題”,但本土社團對於現在的名稱,多數人是有意見,這個問題如何處理? 

  答:文化總會是社團法人,章程的變更、修訂必須經過全體會員大會決議,本屆會員大約新舊各半,執委、諮委大多數是文化人和民間企業,組合相對多元,不像過去清一色藍或綠,就是希望多一點文化、少一點政治。四月份會長、副會長曾經分兩梯次與所有執委諮委舉行便當會,聽取大家對文總未來工作的建議,對於文化總會的名稱,多數委員的意見還是傾向“維持現狀”,所以應該沒有改名的問題。

  中華文化是古老悠久的文明,是世界上非常豐富的文化資產,台灣文化有一大部分也來自中華文化。數百年來,原住民文化、閩南和客家文化、中華文化、西洋文化、東亞文化、以及新住民文化等等,揉合形塑成為台灣今日的多元文化。亞洲許多國家,包括日本、韓國也都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我們認為,政治也許是立場與路線的選擇,文化則應該是一種理解、包容的態度,如此可以展現更開闊的視野和自信。文化總會作為一個民間社團,涉及政治性的表述並不是我們的工作,來自各方的不同意見,我們也都表示尊重。

  中評社問:現在綠營去中國化的聲音甚囂塵上,本土化在綠營執政時也是雷厲風行,在這樣的環境中,中華文化總會如何調合本土化、去中國化與中華文化間的矛盾?會不會處於一個很尷尬的處境中? 

  答:我不贊成部分人士用過度簡化的政治標籤來定義一些原本可以持平討論的公共議題。比如涉及轉型正義、反省過去威權統治的作為,被說成是“去蔣化”;社會各界對於教育改革內容和課綱的調整討論,也被輕易貼上意識形態的政治標籤,我覺得既不健康也與事實不符。若認真要說“去中國化”,文革時期全面以“馬恩列史”來取代儒家文化,恐怕才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去中國化”吧! 

  以我的認知,文化的生命力是源自於民間的,共同生活的群體由下而上、長期自然累積而成,不是政治能以一時之力刻意引導或壓制的。況且,對於本土文化的重視,形塑文化上的自我認同,舉世皆然,並不代表就要排斥我們曾經受過任何一種文化的影響。台灣的飲食文化最為豐美多元,在同一條街上可能就有台南擔仔麵、川味牛肉麵、日本拉麵、越南河粉,這就是台灣人共同熟悉的日常生活,因為多元所以從來沒有顧此失彼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