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第408場論壇:兩岸融合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7-09-11 00:02:11  


論壇主持人、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說,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的新國家統一觀,絕對不是用融合發展來取代和平發展的概念。(中評社 林艷攝)
 
  趙春山對兩岸融合發展的論述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表示,習總書記提出融合的概念,有前瞻性、有實踐性,還有影響性。從這三個角度具體來看:第一,前瞻性。談到融合的時候,絕對不能忽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把整個台灣問題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高度來看,非常成功,不是為了統一而統一,而是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融合發展的說法和提法非常具有中國特色,蘊含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和合”哲學。兩岸之道唯“和”與“合”,“和”就是和平、和諧、和解,而“合”則是合作、融合。這個概念的延伸就是中國“和合”哲學。君子和而不同,有相當的包容力。

  第二,從實踐性來講,可操作性強。趙春山認為,習近平指出融合發展是當前兩岸和平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工作,目前兩岸關係還是界定在兩岸和平發展的階段,兩岸和平發展階段主要從事交流工作。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交流並不能產生兩岸的政治互信,交流的結果是在台灣助長“獨派”,認同感並沒有日漸增加。融合概念的提出,不是像過去僅僅是交流,而是希望通過融合,藉助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來加強雙方的互信,進一步達到心靈契合,產生命運共同體,產生兩岸一家親。經濟融合是為兩岸交流提供一個工具價值,建立雙方經濟合作上的共贏,社會融合強調的是人際溝通。

  第三,融合發展是有影響性的,也就是有目標價值,是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有利條件。融合不僅僅是要求同存異而已,還要求同化異。僅僅通過兩岸交流並不能達到通過融合為兩岸和平統一或統合創造條件的目標,融合才能解決習近平強調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李建榮認為,習近平提出融合發展這一概念,基本上是客觀事實的闡述,而非單一主觀,因此海峽兩岸雙方不管是人民、團體或是從事政治運動人士來講,都是可以接受。2008年以來,八年的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其實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做。

  李建榮也認為,融合發展在當下提出來,配合習近平稍早提出的心靈契合。總的目標來講,當然希望彼此都是高高興興的,就像婚嫁一樣,要兩廂情願。固然有兩個百年的戰略高點,但習總書記也應該瞭解到這段過程是不容易的,而且在前幾代領導人手里都沒有完成,不是說短短的五年、十年,馬上就會有一個光明燦爛的目標達成。因此,融合發展在這個階段提出來,是相對符合兩岸交往的一個現狀,而且比較為兩岸人民所能共同接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