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現狀與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22 00:32:34  


 
  綜合兩岸學界對兩岸社會融合問題的研究可以發現,兩岸對社會融合的理解存在分歧,對兩岸社會融合的目標也自然不同。大陸學界強調認同在兩岸社會一體化中的核心作用,而台灣普遍崇尚建立多元社會,學界也不認為兩岸社會接觸與融合會帶來政治上的認同。基於以上差異,筆者認為,兩岸社會融合是兩岸民眾之間通過多方面的互動、理解與合作,逐步實現兩岸民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平等待遇,最終消除因政治歷史等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間的隔閡與不適應,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強利益聯繫與文化和政治認同。與“統一”的概念類似,“融合”既是過程,也是最終狀態。廣義而言,兩岸社會融合是大陸民眾與台灣民眾在經濟、政治、生活和文化四方面的平等化和一體化,最終的目標是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這一方向是兩岸社會發展自然而然的趨勢,並非純粹人為設定的目標,推動兩岸社會融合只是順應歷史潮流所採取的舉措。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實現離不開兩岸民眾的命運認同,命運認同的形成和培育有賴於相互尊重與扶持,該過程必然要經歷多元化階段。換言之,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是兩岸社會融合的最終目標,但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目標,一體化的最終目標必須經由多元化的階段來實現。

  兩岸社會融合的現狀與問題

  兩岸經歷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社會隔絕,才有了社會融合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整個國際局勢的變遷,海峽兩岸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和兩岸關係,兩岸社會互動重新開始啟動,且規模不斷擴大。如果從本文探討的廣義上的兩岸社會融合來看,目前兩岸經濟和生活領域的融合還是比較高的,主要是政治和文化領域的融合程度較低。

  經濟方面,經過30年來不斷深化的兩岸經濟融合,台灣對大陸經濟依賴程度超過歷史上對任何一個島外經濟體的依賴。大陸是台灣的最大交易夥伴和出口市場以及順差來源地。台灣對大陸的貿易和出口依賴度分別接近30%和40%,台灣對大陸的投資依賴度約為60%,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入境旅遊市場,台灣是大陸第三大入境旅遊市場,兩岸已形成互為重要客源市場的穩定格局。2009年兩岸 “全面、直接、雙向”的“三通”歷經30年終於得以實現,兩岸經濟關係實現了正常化,隨後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也得到推進,2010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明確了兩岸經濟往來自由化的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台。應該說,兩岸經濟融合在過去3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進展。當然,2016年民進黨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給兩岸經濟融合帶來很多困擾,包括:兩岸制度化協商中斷,兩岸貨物和服務貿易尚未且無法實現自由化,大陸赴台投資面臨歧視性政策壁壘,兩岸產業與金融合作困難增大等。

  生活方面,隨著兩岸社會交流領域、規模擴展和層級提高,兩岸民眾生活聯繫日益緊密。先是在市場引導下,台商加速向大陸投資,以台商為主體的台胞群體在大陸的規模和數量急劇增加,逐漸形成了包括台商、台幹、台屬和台生在內的大量台胞群體不斷往返於兩岸,並不定期地在大陸生活、居住、工作與學習,率先成為兩岸社會互動中的跨境族。同時大陸前往台灣進行經貿考察以及學術交流的人數也不斷增加。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兩岸關係改善為兩岸民間社會的融合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兩岸人員流動實現雙向往來,包括陸商、陸客、陸生、陸配等人員也進入台灣,兩岸通婚也形成一定規模。兩岸社會及人員互動的規模空前增大,兩岸社會的互動與融合更為多元,根基更為牢固。問題也有一些,主要表現在:兩岸人員往來不對稱,台灣當局對大陸人員赴台仍然限制過多,移居人員生活保障不能兩岸互通,兩岸體制、機構、公務人員素質有差異,兩岸教育文憑與從業資格很多還沒有互相承認,台胞在大陸常會受到外籍人士待遇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