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兩會專訪:馬逢國談港人樹立國家觀念

http://www.CRNTT.com   2018-02-26 00:10:09  


  
  8.您剛才也提到了通過一些具有感染力的影視作品,讓民眾可以更加了解國家,在這方面,香港未來會做哪些工作?

  馬逢國:我覺得單靠香港的一個單獨力量恐怕是不夠的。其實我20多年前已經說過,對於香港很引以為傲的港產片,將來不一定會再存在,但應該很有條件會成為華語電影中很有香港特色的類型影片。這在當時業界不是很被接受的一個概念。我當時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不同的行業要懂得如何融入整個大中華,在融入的過程裡面發揮自身的特點跟長處,對於香港影視界來說,就是要創造一些有香港特色的一些華語作品,但是那個作品並不是單給香港人看的,應該是可以給所有的華語觀眾看的,這個才是一個終極目標。
 
  所以對於香港來說,一些具有愛國主義的題材的影片,也應該有一些香港的特色。從這個角度來體驗,可能比較好。因為畢竟香港民眾的生活體驗跟內地不完全一樣,應該是有一些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體驗,這方面如果能夠很好的創作與表達,應該是蠻有意思的。

  9.您是說在這些具有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加入一些香港元素?

  馬逢國:不一定是這樣子,可以是全新的一種創作模式,不一定要參考過去模式。什麼才叫主旋律電影?主旋律的電影也應該很有創意的。所以我覺得在文化創意這個世界,什麼都可以創造,都應該有新的嘗試、新的觀點與新的角度。總的來說,它能夠給予觀眾很強的感染力,這才是最終目的。觀眾看了之後受到啟發,有一定的提升,然後感情能夠投入,受到鼓舞,能夠分享,就已經達到目的,題材應不拘一格。
 
  10.您之前在採訪中也提到,內地影視市場可以利用香港,更好地走向好萊塢,目前有沒有這方面的合作?
 
  馬逢國:我相信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人在努力嘗試,畢竟我現在不是在最前線,所以我講的是一個理論的探索,但是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空間的,畢竟對國際影視市場,香港有很好的積累,也有一定的人才。在創作的過程裡面,如何能夠掌握西方市場觀眾的口味,及他們講故事的方法,然後把我們的題材利用他們熟悉且比較容易接受的方法,進行創作,然後再想辦法按他們市場的習慣來進入他們的市場,才能發揮比較好的作用。
 
  前者,我覺得要靠香港,其實現在也要靠內地行業裡面精英的努力,但是在市場化方面香港應該還可以出點力的。
 
  11.近年來,從滬港通到深港通,從港珠澳大橋到廣深港高鐵,從粵港澳大灣區到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央出台了很多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很多香港民眾並沒有太多的獲得感甚至“無感”,您認為如何才能香港市民真正的瞭解中央惠港政策?

  馬逢國:我覺得不能純粹講“獲得感”,也讓他們有付出的機會。就是剛才我說的權利跟義務,有一些人就感覺我沒有特別需要國家有什麼照顧,反而希望能給予機會體驗,讓他去貢獻國家、服務國家,他反而有另外一種獲得感。舉一個例子,我想保家衛國,一種很樸素的感情,但是目前來說我不能當兵,那就等於說他沒有機會去體驗這個他最想體驗的東西,他就沒有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與獲得感。
 
  經濟上的利益的確不是所有人都獲得。比如說內地開放自由行,對香港的總體經濟來說有很大的照顧,但是落實到一個街上的老百姓,他反而覺得公交擠了,平常生活的小店都改賣內地來的遊客喜歡的商品,他反而感覺不到那個獲得感。但是當我實實在在為這個實體付出,哪怕是很少,我也覺得是很好的。比如說二十幾年前華東水災,那時候香港也是蠻有善心的,感覺內地有這樣一個災難,應該伸出援手。

  你給他一個機會,讓他付出幫了人,他的一種很淳樸的民族感情就會發揮出來。再舉一個例子,內地讓香港的年輕人有機會訪貧問苦,其實也有一定好處,讓香港年輕人體會到我們國家雖發展迅速,但是還是有相對的需要人家幫助的一面,也是另一種“獲得感”。
 
  當然總的來說,我們國家進步很快了,現在脫貧做得很好了,再過五年、十年可能你想看這樣的貧困人口都沒地方看到了,但是我總的感覺,讓香港人去發覺一些對其有觸動的事情,讓他們可以出點力做點事。環保也可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對於增強“獲得感”,特區政府也做了很多事情,每年我們中小學生,政府都有很多資助讓他們去內地交流與學習,但是這些學習與交流,有些時候流於表面化,不是很深入。我覺得如果能夠進行更深入一點的交流,可能更會有好處。比如學生可以到內地去學習三個月到半年,這個體會就可能不一樣,這個變成更深層次的交流,對內地的認知也會更深入一點。

  內地和香港的交流以前是流於形式,走馬看花,也沒有很多的討論,我覺得思想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年輕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