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兩會專訪:凌友詩談港台人心工作

http://www.CRNTT.com   2018-03-13 00:14:58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凌友詩博士。(中評社 郭藝星攝)
 
  中評社: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互利合作。您在香港和大灣區之間以填海造路的方式設一個“中途島”的提案很有新意,您如何看待兩地融合的前景?
 
  凌友詩:現在我還不太樂觀,我感覺到壁壘還非常多。第一個壁壘是有形的壁壘,第二個壁壘是心中無形的壁壘。有形的壁壘我舉例說,就是很明顯的兩個關稅區,有出入境的問題,兩地的制度和文化都很不一樣。而且香港的邊境全部是荒蕪地區,很多地方還是港英時代不准人車進入的邊境禁區,我們整個城市的規劃都沒有向北走。

  深圳的南山、福田、羅湖區已經是高樓大廈,可是深圳河的這一邊,全都是荒草、禁地,這完全是有形的壁壘。如果哪一天深圳河兩岸全是高樓大廈,那麼輻射力就強了,這些有形的壁壘如果不打破,輻射力和融合力是不足的。

  另外,心理上的壁壘也很大,正如我剛才說,我們從選舉上看,就是六四開,可以說香港有百分之六十的民眾具有或多或少的反共拒中的心態。更不用說他們受到了負面思想的影響,認為內地有很多貪污腐敗、欺騙造假和種種不合法的事情。現在的投票幾乎就是這條線,堅不可摧。這一定不是公共政策選擇的結果,而是心理選擇的結果。而這種深層心裡的選擇基本上涉及的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

  中評社:如果有那麼高比例的人有反共拒中的心態,這對未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會不會造成阻礙?

  凌友詩:這個心裡上的阻礙,除了剛性的反共拒中以外,還有一些柔性的阻礙,比如對內地的不了解、不適應、害怕。我在中央政策組任職過,做了幾份深入的研究,其中一份是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回顧與前瞻。我曾經很努力地思考我們的年輕人怎樣能夠投入科技創新的產業中,但是我發現香港沒有土地。我們的官員說深圳有土地,讓香港青年去深圳發展,但事實上現在深圳前海各地都設立了港人的創業區,大灣區規劃出台後,還有一部分人想推動香港的夢幻創意城等等。但是無論怎樣,大部分香港年輕人還是裹足不前,他們比台灣青年還缺乏到內地闖的勇氣。所以任何這種在內地找一塊地專門給香港人發展的思路都有一個誤區,因為這都是內地專家想出來的,內地專家不了解深圳河是一條在許多港人心目中不可跨越的天塹,這裡面有各種制度的、心理的壁壘。所以願意到內地去創業發展的,大部分都是在內地有親戚、有較親近的老師朋友,或者是從內地來香港,在內地有人脈和生活背景的這一部分人,因為他們沒有深圳河這條天塹。
  
  為此我才考慮在這一次政協提案中,提出“中途島”的概念,就是在香港和大灣區之間需要有一個“中途島”作為跳板,打破深圳河大,讓香港年輕人跨過去。這個“中途島”,既要靠近香港,又要不在內地,因此需要靠填海造陸來完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