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高師大鍾鎮城:兩岸華語教學角力大陸占上風

http://www.CRNTT.com   2018-08-16 00:28:43  


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鍾鎮城。(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8月16日電(記者 高易伸)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鍾鎮城15日接受中評社專訪指出,台灣在華語教學發展雖比大陸早起步,但每年產出的畢業生與專業人員太少,大陸每年可產出華語教學博士數百位,台灣一年可能不到幾位。導致外國人想學中文會捨台灣而就大陸,也會很自然地偏向大陸的觀點,這些議題到最後都會演變成政治角力。

  台灣華語文研究可追溯自1949年國共內戰“國府”來台且接受美援說起。鍾鎮城指出,當時國共內戰、兩岸分治,台灣接受美國援助,大陸受蘇聯奧援,美蘇兩國軍事外交人員產生學習華語需求,也開啟兩岸在此領域的競爭。因華語文教學研究是兩岸在外交、軍事實力的另類延伸。

  鍾鎮城,1975年生,高雄美濃人。美國亞歷桑納大學語言、閱讀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現為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鍾鎮城向中評社表示,台灣的華語文教學起步甚早,但在高等教育建立有系統教學則始於1995年台灣師範大學;以研究所而言,2003年成立的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則是全台第二所研究機構,迄今已有15年歷史。此領域兩岸用語不同,台灣稱“華語文研究”,大陸則稱為“對外漢語教學”。

  國共內戰導致兩岸分治,也產生兩岸在海外華語教學的明爭暗鬥。

  鍾鎮城向中評社表示,1950年國共處於冷戰時期,兩岸都開啟了這領域需求,對外華語教學一開始其實跟國防、軍事、外交是綁在一塊的,但當時非常封閉,僅限美台等高層軍政外交人員。尤其當時兩岸在這領域都還沒有太多教學系統與概念,還是由當時的美蘇兩國各自協助兩岸去建立華語教學體系。

  鍾鎮城表示,美國在台協會(AIT)一些資深或已退休處長們,最早都是從這套系統中學習中文或瞭解中國文化。

  鍾鎮城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兩岸局勢發生極大變動,包括“中華民國”在1975年退出聯合國,台灣華語教學對象從美國開始轉向海外僑民與華裔人士,當時“僑委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華語教學也跟海外中文學校進行緊密結合,這時期才算是台灣華語教育真正深耕的階段。

  鍾鎮城分析,語言的教學跟身份認同、國族認定、軍事外交都是綁在一起的,當80年代台灣如火如荼在發展對外華語教學時,大陸國務院僑務辦也開始重視這領域發展並著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大陸從1980至2000年一直在進行學科建設,2003年之後經濟實力整個崛起,2005年在韓國漢城(現稱首爾)成立孔子學院,乃至於之後吹起孔院興盛之風,並對外建立起大陸華語外派老師等管道,都讓全世界學習華語的風潮快速興盛。

  鍾鎮城表示,大陸每年可產出華語教學博士數百位,台灣一年可能不到幾位。這樣的懸殊也導致如美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的大學東亞學系或中文系畢業生想進修中文會捨台灣而就大陸。包括最近炒的很熱的歷史課綱,外國學生到大陸去進修,也會很自然地偏向大陸的史觀。這些議題到最後都會演變成政治角力。

  鍾鎮城說,大陸經濟崛起確實帶給華語文研究或漢語教學更大的空間與市場。但他常鼓勵台灣學生,從事這領域必須具備社會人文的價值與關懷,厚植教學熱忱與感同身受的傳統,努力朝有挑戰的地方邁進,讓語言文字成為媒介,畢竟從事華語文教學與研究已經讓你進入全球工作體系之中。

  目前全台華語文教學系所約20多間,畢業生大多爭取外派、志願者,或者赴海外工作,自然久居等。在全球流行學習中文的現代,鍾鎮城說,我們這個科系,一直是非常熱門的科系,每年報考約有1、200位,但錄取學生約在15至20人左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