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民進黨新系從幕後到前台

http://www.CRNTT.com   2018-12-15 00:21:16  


 
  “英系”在台灣政壇強勢崛起的一個關鍵時間點是2014年3月。當時台灣發生“反服貿運動”,運動領袖林飛帆、陳為廷、魏揚等人皆出自“小英青年軍”,一時間,蔡英文成了“綠營”心目中的“幕後英雄”。如果說“反服貿運動”是壓垮馬英九執政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它同時也是促成蔡英文最終戰勝黨內勁敵蘇貞昌、確立綠營“共主地位”的關鍵一役。同年5月,蔡英文取代蘇貞昌再度出任民進黨主席,在“西瓜效應”之下,“蘇系”與“新系”結盟瓦解,“新系”選擇與蔡英文合作,黨內各派紛紛向蔡英文輸誠,所謂的“英系”也於此時正式浮出水面。

  2016年“大選”,蔡英文勝選出任“總統”並兼任黨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成為台灣權力資源配置的中心。蔡英文所用之人不僅橫跨黨內各大派系,甚至還大量啟用被稱為“老藍男”的“藍營”技術官僚以及學界、社運界人士,“英系”人馬迅速膨脹壯大;但實際上真正的“英系”核心人物僅限於蔡英文重用的親近幕僚和部會主管,包括“總統府”系統的陳建仁、姚人多(已轉崗)、詹志宏、李大維、劉建忻等人,“行政院”系統的林全(已退出)、施俊吉、張景森、吳釗燮、鄭麗君、林美珠、顧立雄、陳明通等人,“立法院”系統的蘇嘉全、蕭美琴、陳其邁、羅致政、尤美女等人,黨務系統的洪耀福、陳明文、林錫耀等人。

  蔡英文所重用的人員橫跨黨內各派系以及社會各界,因此,民進黨內一度有人稱“黨內現在沒有派系,大家都是英派”。這一現象也突顯了所謂的“英系”,大不同於民進黨內的傳統派系。民進黨的傳統派系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以黨內某大佬為中心聚集並培植一批親信和子弟兵而形成,如陳水扁的“扁系”、蘇貞昌的“蘇系”、謝長廷的“謝系”、游錫坤的“游系”等,此類派系為數較多;另一類則不以個人為中心,而是以思想理念聚合併進行組織化運作的派系,如“新系”、“美麗島系”、“台獨聯盟”等,此類派系較少。“英系”則是由於蔡英文在台灣政壇的快速崛起而引來各路人馬聚合而成,蔡英文本人並不承認有所謂的“英系”,而且對此說法還大為不悅。因此,相較而言,“英系”並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民進黨派系。

  “英系”是因勢而起、因利而聚,這不僅決定了其組織鬆散、基礎不牢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勢弱而衰、利盡則散的必然結局。蔡英文上台執政兩年多,施政失利,改革受挫,內外交困,執政危機和社會矛盾不斷加深,蔡英文當局執政滿意度持續低迷並不斷創出新低。在此背景下,綠營內部已經出現不少對蔡英文執政能力表示質疑與失望的聲音,如“蔡英文衹做一任就好”;“2020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不姓蔡”之類的呼聲與傳聞更是不脛而走。2018年11月“九合一”地方基層選舉,蔡英文已成“票房毒藥”,幾乎沒有人願意找蔡英文站台輔選,更看不到民進黨籍候選人與蔡英文同框的文宣看板。與2016年“綠營”內部紛紛表示“大家都是‘英派’”的榮景相比,近期台灣政壇已經鮮少再有人自稱是“英系”了。政治現實與世態炎涼顯示“英系”已經盛極而衰、危機四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