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如何認識真正的台灣史

http://www.CRNTT.com   2019-02-03 00:02:32  


 
  “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就是在彰顯歷史固然無情,但是卻可以呈現人們應有的價值選擇。面對歷史,我們應該有感情,也應有理性,更應有來自良善價值的判斷。沒有良善價值為依據,是不夠資格評論歷史的。面對歷史時應思考,是否瞭解了事情的本末?誤解了誰?污衊了誰?

  過去的人、過去的事,都已經過去了,他們已是明日黃花、黃土一抔,我們的任何評價對他們已無意義,而是對我們當代的人與事有意義。我們看歷史,必須要從群體的發展著眼,如果衹是從自己的私心、恩怨、意識形態出發,不惜曲解歷史,甚而誤導他人,那不僅對不起歷史,也是不道德的。

  沒有人可以全盤理解歷史,本書也是一樣,即使試著全盤深入瞭解,仍可能有思想不週之處,但是在回顧台灣史時,仍得出若干心得感想,藉此與讀者分享。

  二、台灣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還是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這是台灣史的核心問題。近十餘年,台灣的教科書是以“台灣是多元文化社會”為標準答案,不允許有“中華文化為主體”之說。其理由在於“多元”不應有主體或非主體,均應平等對待。其實,台灣當權者在倡議台灣為多元文化時,其目的並非在“多元”兩字,而是透過“多元”這個概念來減低“中國化”或“中華文化”在台灣文化中的成分,進而為“去中國化”鋪路。

  我們用事實來說話。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左鎮遺址,新石器時期的大坌坑、圓山、卑南等文化,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雖然是台灣最早的住民,但是後來突然消失,而與目前台灣的原住民並沒有可驗證的關係,但是一些學者仍將其作為台灣多樣性文化的論述依據。荷蘭是以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來到台灣,最著名的安平古堡是荷蘭時期所建,但是所有的建築材料與工人,都是來自於大陸的漢人。東印度公司來台的荷蘭人並不多,其生活習慣也幾乎沒有對當地人有影響。目前在台灣丈量土地所通用的“甲”的確是來自荷蘭文,但是台灣的“甲”較荷蘭的“甲”(Kop)至少大五千多倍。西班牙人在台期間也衹有十多年,且並沒有在台灣北部建立起自己的殖民體系,而衹是散居做一些生意買賣,當時的一些雕堡早已無影無蹤,如果要說荷蘭與西班牙為台灣留下多元文化的因子,那是太過了,如果硬要說有,那就是政治正確需要了。

  目前台灣原住民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群。有些學者藉由原住民與漢人大量通婚而得出“衹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的結論,並進一步作為台灣人是“南島語族”的證明,再得出“南島語族”的文化是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這些謬誤在本書中已經一一駁斥,不再纍述。從文化血緣來看,漢人在不同階段大量移民台灣,經過繁衍,目前有漢人血統者佔台灣人口比例98%,在中國大陸漢人衹有91%,香港94%、新加坡75%,台灣反而是漢族比例最高的地方。這些漢人幾乎全部都受中華文化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