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習近平台灣同胞觀的內涵

http://www.CRNTT.com   2019-03-24 00:10:50  


 
  五,台灣主流民意的變化規律

  反觀台灣,“台獨”勢力也在持之不懈地做轉化台灣民眾的政治工作,20多年來,台灣民眾的心態也有很大的改變,相當一部分人趨向“台獨”理念,台灣人民這個大的概念正在分化中,有一些人已經稱不上是台灣同胞了,已經成為了兩岸同胞的敵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格局中,兩岸同胞的互相認同是主流,與之並存的還有逆流,那就是台灣社會存在的日趨飆漲的分離主義思潮。

  在台灣,民進黨當局極力倡導台灣的未來掌握在台灣2300萬人民手中、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人民自己來決定的理念。這是非常容易迷惑台灣民眾的說辭。原因在於:⑴符合“去中國化”政策推動的走勢。⑵符合台灣民眾主體意識覺醒的需求。⑶符合台灣民意被“台獨”意識綁架的現狀。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與認識日趨負面。

  北京專家王英津對此有專門的分析及結論:自民主化以來,台灣方面在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及“統獨”問題上,通常強調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凡涉及台灣前途的重大事宜均要尊重台灣民意,由2300萬台灣人民共同決定,此亦即所謂的“2300萬人決定論”。考察二十餘年來“2300萬人決定論”的演變脈絡,其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住民自決論”,這是分離式“台獨”的理論說辭,主要觀點是,主張台灣享有國際法上的自決權,通過行使自決權來實現“台灣獨立”。二是“民主分離論”,這也是分離式“台獨”的理論說辭,主要觀點是,台灣通過2300萬人民的“統獨公投”來決定台灣的未來走向。三是“民主拒統論”,這是“事實台獨”的理論說辭,主要觀點是,對於台灣“現狀”的改變,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就當下而言,三者中的“民主拒統論”最為盛行,“民主”似乎已成為台灣“拒統”的唯一“救命稻草”。⑤

  2017年3月,台灣民意基金會對台灣民眾最喜愛與最討厭的國家或地區調查,最喜歡的第一名是新加坡(87.1%)、第二是日本(83.9%),第三名是加拿大(83%);最不受歡迎的國家或地區前三名是朝鮮(81.1)、菲律賓(57.3%)與中國大陸(47.7%)。島內“國家認同”中,主張“台獨”與不承認中國人的比例依然很高。

  儘管如此,不可以輕率下判斷,認為台灣主流民意已經完全綠化,更不能夠就此認為做台灣人民的工作已經毫無意義,更不能夠做出解決台灣問題唯有武力一途之武斷結論。

  究其原因:

  1,台灣主流民意在中華民族的認同上始終位於高認同度。台灣競爭力論壇從2013年2月就開始進行“國族認同調查”,在“2017年台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的調查問卷的一個問題:你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結果86.5%的受訪者給予肯定的答案,認為自己不屬於中華民族者,衹有7.5%。該機構負責人指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66.7%的台灣民眾認為,採取“泛中國人認同”來面對兩岸關係,可以確保台灣利益,也有利兩岸的和平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