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中日關係發展基本態勢分析與判斷

http://www.CRNTT.com   2019-04-21 00:04:49  


 
  一是樂觀主義者。對當前中日關係緩和與改善給予高度肯定,對未來中日關係發展前景樂觀期待。張曉磊、吳懷中等學者是樂觀派,他們撰文認為,中日關係“重回正軌,積極向好”,有“更多樂觀的正面期待”,“再次回到最低谷狀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⑪。

  二是悲觀主義者。對當前中日關係改善持謹慎態度,對未來發展前景持保留態度。有學者認為中日關係走不出“螺旋式沉降的歷史怪圈”,即當前表面改善,但實質對抗性不變。黃大惠教授在2018年12月23日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時表示,日本與美國有同盟關係,使得日本在與中國合作時會受到美國因素牽制,而且日本國民對華好感度僅在10%左右,顯示日本對華政策的民意基礎相當脆弱,對中日關係改善不要抱有太高期待⑫。北京大學染雲祥教授認為“目前中日關係的改善確實有可能在數量和規模上持續向更高水平發展,但是在品質與性質上卻很難提升至更高水平”⑬。

  三是不確定派。認為安倍對華政策調整還處於表層,並未真正改變“政經分離”戰略,衹是處於日本戰略調整的需要,而不是中國戰略需求的調整,難以就日本對華政策前景做出明確預期⑭。

  那麼,如何客觀與準確觀察判斷當前中日關係與未來發展前景?確實有相當的難度,影響中日關係發展的因素甚多。如日本首相的國際觀與中國觀等執政路線、中日結構性矛盾與歷史敏感議題、周邊與國際關係形勢變化等,均會產生重要影響,並不易準確判斷。不過,在國際關係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一切都是變化的,就表明中日關係一直是動態變化的,不可能直線式地發展,一定是起伏波動的。當然,在敵友之間則有不同的層次,還有主要敵人與次要敵人的區別,還有真朋友與假朋友的區分。

  (二)中日能否建立戰略互信與戰略共識

  中日之間能否達成戰略共識?有學者認為中日之間“已達成較全面的戰略共識”。不過,依目前複雜的中美關係、國際形勢與美日戰略同盟關係等因素觀察,我們可能還無法得出這樣樂觀的結論。

  在某些領域如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反恐等方面,中日可以實現戰略共識,但在最重要的涉及到國家主權、發展安全與國家利益等方面則不易實現戰略共識。首先,中日在日本侵華歷史立場、釣魚島爭議、東海劃界與台灣等重大敏感問題上存在許多分歧或障礙,很難達成戰略共識。其次,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與中國的謹慎態度存在衝突。中日在日本尋求正常化國家、聯合國改革及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問題上缺乏政治互信,存在巨大差異,影響與制約中日關係的實質性改變。日本對侵華戰爭缺乏正確認識與真誠道謙,針對中國的美日安全同盟、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及強軍戰略等,無法獲得中國信任,中國當然不會輕意改變聯合國現行體制,不會輕意讓日本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否則後果相當嚴重。同時,中國人民對日本不信任的強大壓力,中國政府也難以做出重大政治讓步。反過來,日本則認為中國是日本成為正常化國家及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障礙,增一步增大中日之間的戰爭猜忌,影響中日關係的根本性改變。再次,中日社會政治制度與價值差異巨大。中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社會主義大國,尤其是以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協商政治體制,並形成自己一套價值體系,與日本等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體制與價值存在顯著差異。日本等西方民主制度國家制度大致相同,以領導人選舉為基本標誌,存在著共同的社會價值,並形成“價值同盟”。在涉及許多重大政治、治理、民主、人權等重大問題時,日本自然與美歐國家站在同一陣線,形成與中國差異化或對抗格局。這就是中日難以建立戰略互信的另一制度與價值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