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社評:可惜民進黨沒法把台灣移到美國邊上

http://www.CRNTT.com   2019-11-07 00:05:18  


  中評社台北11月7日電(評論員 林淑玲)民進黨最近集中火力抨擊大陸4日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與民間反應有相當大落差。在蔡政府加碼抗中,推動“中共代理人”修法之際,若民進黨取得連任,未來可能出現台灣抗中愈激烈,企業、民眾前進大陸發展愈熱的現象,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大陸的“26條措施”被民進黨政府一律解讀成裹著糖衣的毒藥,選舉期間,藍軍也儘量淡化不談免得送槍給蔡英文。“26條措施”的內容,在執政黨強加的寒蟬效應下,民間討論熱度不高,多數媒體也報憂不報喜,但台灣企業、民眾自有評價。

  以目前的情勢觀察“26條措施”未來的發展,如果2020是國民黨執政,選後兩岸官方往來解凍,恢復大交流,陸客重返台灣,經濟好轉,庶民生活改善,兩岸將有新形態融合,“26條措施”可以達到催化作用。若是民進黨連任,兩岸繼續僵下去,觀光等“慘業”有可能因等不到復甦出現倒閉潮。另外,ECFA早收清單轉為FTA有10年大限,2020年6月屆滿10年,若未能延續,520蔡英文新任期的開始就是一連串棘手的難題。包括農、漁產品在內的539項商品免稅優惠取消對台灣經貿衝擊十分巨大,這時“26條措施”,乃至於更早的“惠台31條”可能扮演更吃重的角色,不排除會有一波劇烈的西進潮。

  根據國台辦發言人日前在記者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底,貨物貿易早期收獲產品,大陸對台累計減免關稅約375.3億元人民幣。從2010年到2018年,早收清單中台灣對大陸出口農產品增長了兩倍,大陸已成為台灣農產品外銷的第一大市場。

  這幾年來,民進黨的抗中和民間兩岸交流形成弔詭發展,當官方試圖全面封鎖,民間自然會尋找出路。從2016蔡英文上任後的發展來觀察,兩岸民間交流並非由政治來決定,而是由經濟和民眾需求來決定。政治干擾封不住交流,過度的干擾反而有催交流的效果。

  民進黨親美抗中,可惜她沒辦法把台灣島移到美國邊上。台灣與大陸最近距離在新竹至福建平潭,只有125公里,早上採的水果,中午以前就可送達大陸;台灣到美國本土動輒1萬多公里,飛行要10多小時,還有日夜巔倒時差。不論是從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來看,兩岸都無法拆開,割裂關係,創造敵對,然後台灣去投向1萬公里以外的美國。逆勢而為註定失敗,這就如同拉丁美洲國家是美國後院,關係一定要搞好,中亞諸國也非得與中國交好不可,這種從地理位置產生的關係都是扭轉不了的。特別是地理與經濟的關係,台灣嬌滴滴的蓮霧可直送上海高檔超市,卻很難在紐約銷售。

  台灣獨派抱怨“美國太遠,中國太近”,無奈這不但是事實,而且兩岸還是同一血脈,系出同門,改變不了的。民進黨這幾年會做得這麼辛苦就是逆勢而為,硬要把隔著一彎淺淺海峽的大陸當敵人,投向浩瀚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而美國除了要台灣買武器,幫忙穩住第一島鏈,其他所有惠台都是“口惠”,台灣簽不到重量級FTA,產業競爭力不足,美國也只是出一張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15個成員國11月4日宣布完成談判,預計明年簽署,對台衝擊日增,台“經濟部”評估,台灣目前與RCEP參與的會員國有7成貿易額是零關稅,剩下3成會受影響。接下來,兩岸ECFA若再停掉,何其嚴峻,官方說法是影響5%出口,但放在特定的農漁民身上就是100%全倒了。

  2020大選倒數60多天,任何議題都會被惡意扭曲,台灣無法理性討論“26條措施”是很正常的事。這場大選會改變台灣很多事,民進黨繼續執政會加速兩岸融合或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物極必反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