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汪毅夫:序《廈門古跡尋蹤(續編)》

http://www.CRNTT.com   2019-11-12 00:05:05  


汪毅夫(來源: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作者 汪毅夫)廈門是全國最早提出“涉台文物古跡保護”並通過地方立法的城市,廈門的文化工作者、包括地方文史研究者與有力焉、與有功焉。

  10年前,廈門退休教師劉瑞光加入了廈門地方文史研究者的行列。他認真發掘和整理地方文史資料,認真考證和解讀地方文史故實,積稿盈篋,成200餘篇之譜。其編入《廈門古跡尋蹤》諸篇,皆可讀之作,出版後受到廣泛注意和高度評價。現在,他獻給讀者的《廈門古跡尋蹤(續編)》,也具現其地方文史研究的功力。

  廈門的涉台文物古跡很多。《廈門古跡尋蹤(續編)》告訴我們,五老峰有陳第、沈有容登山題刻,其相關故實是明代萬歷三十年(1602)徵繳倭寇的“平番之征”;日光岩的南居益詩刻,其背後故事是明代天啟四年(1624)驅逐紅夷的“澎湖之戰”;南普陀寺前的“禦制碑”,記錄的是清代乾隆末年台灣的“林爽文之亂”及其“平定”;廈門大學上弦場的“建蓋大小擔山寨城碑”,事關清代嘉慶年間“海賊王”蔡牽在閩台海面的活動。此外,同治六年(1867)的“樟腦戰爭”、同治十三年(1874)的“牡丹社事件”、光緒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的“中法戰爭”、光緒二十年(1894)的“甲午戰爭”等歷史事件,以及鄭成功家族、邱良功父子、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以及徐孚遠、盧若騰、王得祿、林鶴年、易順鼎等歷史人物,在廈門也留有歷史印記和蹤跡。劉瑞光同我是廈門一中的同學、閩西紅土地的“插友”(插隊知識青年),我為他充實而出彩的退休生活、為他對廈門地方文史研究的貢獻點贊!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