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張廖年仲:美介入台海力道退卻 台如何自處

http://www.CRNTT.com   2020-12-12 00:03:23  


張廖年仲。(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12月12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美國政黨輪替後台美關係走向,“中研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廖年仲10日出席一場講座表示,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屬於典型建制派政治人物,未來國際政治將回到傳統的權力平衡狀態,國家之間要採取自救自保作為,台灣先前仰賴特朗普政府的友台措施,接下來要思考,美國的介入力道退卻後,該如何自處?

  張廖年仲提到,先前特朗普政府對台的種種措施,看似走向戰略清晰的趨勢,但事實上,整體仍不脫《台灣關係法》框架,也就是說,面對台海可能的衝突風險,美國仍無法明確承諾出兵協防台灣,所以美國的戰略模糊並未在特朗普任內被打破,台灣要認清並非美國正式“盟邦”的事實,沒有清晰的條約保障,是否持續以硬碰硬的方式面對中國?值得政府思考。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10日邀請張廖年仲擔任講座,以“從權力平衡理論探討中國夥伴關係對美國聯盟的影響”為題演說。張廖年仲,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與信任、東亞關係、中國外交政策、兩岸關係等。

  談到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上任,國際關係的變化,張廖年仲表示,拜登屬於傳統的美國建制派政治人物,其就任後,研判會逐步改變過去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先前對中國趨近於零和的對抗方式,也會轉變為競合關係。也就是說,國際政治又要回到傳統的權力平衡狀態,美中的競爭不會在是特朗普時期那樣極端的態樣,雙方在國際上拉幫結隊的制衡方式會成為主流。

  美中台關係方面,也是回到傳統結構,張廖年仲指出,近期中國在台海周邊軍事行動頻頻,主要是在回應特朗普卸任前可能出現的極端舉動,透過軍事行動警告美國及美國的盟友,如果試圖介入台海問題,就要付出相對代價,也是典型的權力平衡方式。

  台灣方面則要因應國際關係的權力平衡競爭中,如何自保自救,張廖年仲說,尤其當拜登政府對中政策轉圜,台灣還是否需要以硬碰硬的方式來面對中國?還是有其他軟性制衡的方法?處理好兩岸關係是否為可能解方?都值得主政者思考。

  張廖年仲也提到,在特朗普政府任內非典型的外交政策,可能讓台灣感覺美國在兩岸態度上逐漸走向戰略清晰,並有所期待認為可望獲得安全保障,但事實上,特朗普對台的友善作為,均不脫《台灣關係法》框架,所以嚴格來說,依舊是戰略模糊,台灣仍無法清楚明白,倘若台海發生爭端,美國會不會介入?以什麼形式介入?甚至介入的程度到哪裡?

  根據《台灣關係法》內容指出,美國有義務去確保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必要時授權美國行政部門,採取適當的措施去維護台灣。張廖年仲說,但該法並非如防衛條約那樣清楚名列條件,例如美國跟菲律賓簽的防衛條例就非常清楚,只要菲律賓的軍艦在南海遭受攻擊,就會被視為對美國的挑釁,但菲國民船、漁船則不在防衛範圍,寫得清楚明瞭。這就是之所以《台灣關係法》一直被認為戰略模糊的原因。

  所以包括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通過的《台灣旅行法》、《亞洲戰略保證法》等友台法案,以及今年通過的《台北法案》,其規範內容都沒有超越《台灣關係法》。張廖年仲表示,代表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模糊是不容易改變的政策方針,未來拜登上任後依然如此,台灣在國際關係上的經營策略,或需要適當調整。